[第1348期]大雪节气养生,保健、饮食都在这里

中健网 >> 医疗圈 >> 焦点 2023年12月07日 中健网·健康焦点 佚名
“大雪”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21个节气,中医上素有“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之说,究竟该怎么做呢?

  12月7日大雪,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冬季的第三个节气。大雪节气是干支历子月的起始,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

  大雪节气养生

  早睡晚起阴藏阳

  “养藏”乃冬日起居的主旋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强调“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阳光”。

  此时应当比夏日较早入睡,最迟不可晚于子时(晚上11点)睡觉;而早上如条件允许可至天空发白才起,以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但所谓“晚起”并非指毫无节制睡到早上8、9点甚者正午后方起。

  在穿衣方面,要根据气候和环境变化适时添减,以免衣着过少,外感风寒,损伤阳气;衣着过多,腠理打开,阳不得藏。

  同时也要多晒太阳,太阳之精能壮人阳气,多晒太阳能使全身气机调和畅达。

  强基固本膏方养

  膏方本就是药材用水煎煮,滤取药物的煎液,经浓缩后加糖或炼蜜制成的半流体制剂或者稠厚的药膏,其主要作用是补虚扶正,改善体质,以调阴阳、益气血、补五脏、助正气为主,兼顾祛邪疗疾。

  膏方在调理亚健康状态、更年期前期、多种慢性疾病及病后康复等方面均有显著优势,尤其适用于体质偏颇、体弱的人群及注重调养的健康人群。

  膏方四季皆可用,但以冬季为最佳,体现“冬藏”之意。故大雪节气之后,随着冬日的日渐寒冷,人们不妨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食膏方以强基固本。

  动静结合平阴阳

  冬天是阳气潜藏、养精蓄锐的季节,古籍有言“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劳作汗出,发泄阳气”。因此,不能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功能。大雪节气运动养生应做到动静结合。

  所谓“动”,并非指过于激烈、大汗淋漓的运动,而是以运动强度适中、微微汗出为佳,可选择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养生操。

  而“静”多指行“坐功”,每天清晨,双腿盘坐,头转向左方,两手由体侧提到胸前,手心朝上,两臂随后缓缓落下,头转向正前方,两手臂再重复上述动作。

  头转向右,动作相同,左右相反,左右各做15次,然后上下齿相叩,即叩齿36次,漱津几次,待津液满口分3次咽下,意想把津液送至丹田。

  如此漱津3次,一呼一吸为一息,如此36息而止。

  足部按摩固阳根

  古人认为人有四根,即“鼻根,苗之根;乳根,宗气之根;耳根,神机之根;脚根,精气之根”。

  鼻子、耳朵、乳房是人体精气的三个凝聚点,而双足乃是全身阴精阳气的最终汇集点。与人体五脏六腑相对应的十二经脉有一半起止于双足,共计60多个穴位。

  现代足部反射学认为,人体所有器官组织在足底存在立体分布的缩影反射区,对足部进行适当的按摩,可调整内脏功能,促进身体健康。民间更有“人老先老脚,养生先养脚”之说,可见足部养生对人体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人之先天根于肾。足底的涌泉穴为肾经起始穴位,以一侧大拇指或足跟按揉对侧涌泉穴,每次按摩30~50下,以足心感到发热为度,可起到降虚火、滋肾水、镇静安神的作用。

  此外,足部按摩宜找准敏感点,讲究局部有酸、麻、胀、痛的感觉,按摩力度因人而异,并以能耐受为度。若能配合沐足,则效果更佳。

  温润滋养强体质

  大雪时节,寒风凛凛,人体阳气也相对偏弱。所谓“冬天进补,开春打虎”,适当进补不仅有助于抵御寒冷,还能增强体质。

  牛肉、羊肉、鸡肉、虾等食物富含蛋白质或脂肪,热量较高,中医认为它们性质温热,具有补脾暖肾、益气养血等功效,是冬季备受青睐的食材。每年冬天,餐馆中猪肚鸡、羊肉煲、水煮牛肉等菜式更受热捧,就是冬令进补在生活中的体现。

  但冬天气候偏于干燥,饮食应尽量避免爆炒或油炸等烹调方法,也不宜使用过多辛燥香料进行调味,以免增加食物燥热之性,导致上火长痘、口舌生疮、咽喉疼痛、便秘出血等燥热阴伤、邪热伤络的症状。

  另外,对于阴虚血燥之人,牛肉、羊肉、狗肉等大热之品不宜多吃,而鸭肉、龟、鳖等肉类性平或偏凉,可适当选用。鸭肉性平、微寒,能滋阴降火、生津血、补五脏;乌鸡性平味甘,能滋阴清热、补肾养肝;甲鱼性平,能养阴清热、滋肾养血,都是十分滋养的冬季补品。

  烹调时还可适当加入沙参、玉竹、石斛、黄精、枸杞子、桑葚子等药材,既美味又滋补,有补益虚损、滋养身体的功效,可助您安然过冬。

  冬吃萝卜赛人参

  “冬月伏阳在内”,随着天地阳气降敛潜藏,人体阳气也随之向内收敛,此时毛孔收缩,腠理密致,人们穿衣增多,活动减少,能量消耗也减少。但冬令进补高热量饮食,往往又容易形成积热内生。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这恰好道出了民间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深意。

  健康的真谛在于体内阴阳的协调平衡。生姜性温而祛寒暖胃,萝卜性凉而除热消滞,利用这两种食材温凉之性,以及炎夏、寒冬的气候特点和气机的升降趋势,进行阴阳调和,补虚泻实,恰恰体现了中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调理养生大法。

  白萝卜又名莱菔,生食熟食均可,生者味辛、甘,性凉;熟者味甘,性平,归脾、胃经。生吃萝卜或榨汁饮用,清新爽口,能清热生津防燥,适合肺燥咳嗽、咽干口渴、大便燥结之人。炖熟的萝卜软烂美味,《本草经疏》记载莱菔根煮熟能下气消谷、化痰消导,尤其适合脾胃不和、气胀食滞、痰多不畅之人。

  大雪节气穴位养生

  大雪节气穴位养生以“平调阴阳”为原则,推荐养生穴位为神阙穴和命门穴。

  神阙穴

  定位:属任脉,即肚脐。

  作用:培元固本、回阳救脱、和胃理肠。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肠炎、痢疾、尿潴留。

  命门穴

  定位:属督脉,位于第二、三腰椎棘突间,在腰部与肚脐相平的区域。

  作用:培元固本、强健腰膝。现代常用于治疗性功能障碍、前列腺炎、月经不调、慢性肠炎、腰部疾患等。

  大雪节气食疗推荐

  萝卜焖牛腩

  材料:新鲜牛腩500克,白萝卜500克,生姜3片,葱3根,八角5颗,小茴香5克,桂皮5克,香叶5片,柱侯酱、米酒、酱油、冰糖等调料。

  制法:萝卜削皮切块后用水煮3分钟捞出;牛腩切块,用开水氽烫后捞起;生姜切片,葱切段备用。锅内放油烧热后,加入姜、葱、八角、小茴香、桂皮、香叶炒出香味,然后加入牛腩、适量柱侯酱,翻炒上色,接着加水至高出牛腩约2厘米,再加入适量米酒、生抽、老抽、冰糖,然后盖上锅盖,中小火焖1.5小时,最后加入萝卜,继续煮半小时至牛腩软烂即可。

  功效:温脾暖胃,补中益气,强健筋骨。适合气虚体弱、筋骨酸软之人。

  山药枸杞鸡汤

  原料:怀山药30克,枸杞子15克,母鸡半只约500克,生姜3片,精盐适量。

  做法:先将母鸡洗净切块,与怀山药、枸杞子、生姜一同放入沙锅,加适量清水,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煲1~1.5小时,调入精盐即成。

  功效:养阴健脾、益肾补虚。

  小米玉米番薯粥

  材料:小米100克,粳米50克,玉米粒30克,番薯100克。

  制法:番薯洗净后削皮切块备用。小米、白米、玉米粒淘洗干净后放入煲中,加水适量,大火煮开后,加入番薯,小火续煮约30分钟至番薯熟软即可。

  功效:补虚养胃,益气健脾。适合素体脾胃偏虚或大补伤脾后出现食欲不振、大便不畅之人。

  百岁酒(多人量)

  食材:红参30克,熟地黄30克,田七15克,陈皮2瓣,黄酒750毫升(3碗)。

  做法:红参提前准备好,熟地黄切片,隔水蒸5-8分钟,取出晾干。将所有药材放入玻璃罐中,倒入黄酒,密封好,浸泡1月即可饮用。

  专家点评:红参性温、味甘微苦,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的功效;熟地黄性微温、味甘,能够滋养阴血、补肾;田七性温、味甘微苦,有活血化瘀的功效;陈皮理气和胃。此酒适合有四肢麻痹、关节疼痛等症状的人饮用。

  小贴士:有出血倾向者不作推荐。

  大雪节气调养——三个妙方

  揉捏耳朵

  用食指贴耳廓内层,拇指贴耳廓外层,不分凹凸高低处,相对轻轻捏揉。以捏揉至耳朵轻微发热为宜。可促进耳部血液循环,缓解头痛,预防冻疮。

  手指梳头

  劳累时可用手指梳头,同时稍加力道点按太阳穴、百会穴等,可以改善头部血液循环,减轻疲劳,舒缓情绪,睡前用此法亦可促进睡眠。

  科学泡脚

  冬季天气寒冷,人体的气血运行会减慢。睡前(晚上7~9点肾经最弱时期)适度泡脚可以滋养肾经,同时可以舒缓疲劳、放松心情。

  泡脚的同时,建议按摩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穴位,既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亦能加强补肾益精、防病保健的效果。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