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不孕不育 传染 儿科 耳鼻喉 风湿 妇科 腹泻 肝病 肛肠 骨病 呼吸 护理 精神 口腔 泌尿 男科 脑病 内分泌 皮肤 神经 肾病 失眠 消化 心脑血管 心脏 血液 眼病 整形 肿瘤
搜索

[医药大家谈] 【第173期】“机器人医生”会代替医生吗?

[复制链接]
忆_伊人 发表于 2015-8-28 08:5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机器人医生”与笔者而言相当陌生,既没见过更没用过,仅是从新闻报道中听说过。2015年初,广东首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下称“达芬奇”)落户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中山一院),作为第三代达芬奇外科手术机器人,在医生的指挥下,它已“成功开展”数十例肠胃、肝脏、胆胰、泌尿方面的手术。与《超能陆战队》中的大白比,虽相距甚远,但它已经“活生生”的来到我们面前。

    据使用过“达芬奇”的医生介绍,机器人做手术,具有很多优点。首先,“机器人医生”具有更高的精准性与稳定性,手术风险更低、创伤更小、出血更少,患者恢复更快。普通微创手术需要一个专门的扶镜手,而机器人手术则减省了这一人力。更重要的是,操作臂的稳定性和精确性,过滤了手臂自然抖动现象,降低了手术风险。不仅如此,相较于传统腹腔镜的三倍二维视图,机器人能显示放大了十倍的高清立体影像,使人体的微小血管和神经组织等一目了然,便于主刀医生辨认结构、把握距离,提高了精准度。很多小儿外科的手术就是用机器人来做的。其次,“达芬奇”还解放了术中的医生。传统的手术方式,医生需要长时间的低头站立,对医生来说是极大的体力负担,而有了手术机器人,主刀医生只需坐在操控台操作即可,避免了长期站立带来的疲劳感。医生状态好了,手术的安全性自然得以提升。

    据悉,“达芬奇”已被用于外科大部分领域的微创治疗,包括成人和儿童的普通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头颈外科以及心脏手术等。

    笔者只所以这么热心的为大家介绍“机器人医生”,实在是一份私心在作怪。试想,如果有一天机器人能够代替医生去为病人服务了,所有的关系是不是就简单多了?这也仅是笔者的畅想,目前科技还没有发展到此种程度,机器人医生还存在不足,对医生的依赖性较强,一些复杂、疑难的手术,机器人操作起来较为困难,仍需要外科医生以传统的方式处理。比如:传统手术可感受到患者身体组织的质地、弹性,而机械臂缺少触觉反馈体系,医生使用多大的力度完全靠经验以及视觉上的判断,手术中最基本的缝针打结,要判断结是否打紧,只能靠眼睛看。何况,手术中还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更需要有经验的医生来应对。

    “机器人医生”代替医生的路还很漫长,医生和患者的路还得继续走下去,彼此之间多一份理性、包容,共创温馨、和谐的就医环境。假如有一天,“机器人医生”果真代替医生了,留下的还能是美好的回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任何网站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