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不孕不育 传染 儿科 耳鼻喉 风湿 妇科 腹泻 肝病 肛肠 骨病 呼吸 护理 精神 口腔 泌尿 男科 脑病 内分泌 皮肤 神经 肾病 失眠 消化 心脑血管 心脏 血液 眼病 整形 肿瘤
搜索

[大众投稿] 儒医故事【我与中医药主题征文选登】

[复制链接]
百毒不侵 发表于 2014-10-18 16: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者姓名:孙雷& s; E2 N; ]& }# W, @5 b
1 v1 ~7 C" f2 _+ p
  醫,小道也,精義也,重任也,賤工也。道小,則有志之士有所不屑為,義精,則無識之士有所不能窺也。任重,則托之者必得伟人;工賤,則業之者必無奇士。所以勢出於相違,而道因之易墜也。____徐灵胎(清)( s3 U* R; Y4 A, S
! A4 P* z5 e5 z8 Y
  读历代医家的传记和医学专著的序言,印象最深的是所有建树很深的大医家,几乎都出自儒门,自小受过严格的儒家教育。因此,称他们为儒医,一点也不过分。而我所见过的一些医生,包括我的父亲和他的老师,算不算儒医?我不敢妄下断言。只是他们经历过的故事,时常让我想起古代那些真正的儒生。
) _' \) l* I8 a8 B3 {5 r5 k; g
6 v2 e1 s9 B0 h1 y  家父的老师姓张,名讳根禄,字补裁,老百姓尊称他为老补先生。他出生于光绪末年,只读过几年私塾。然后一边务农一边拜师学医。学成之后,仍然以务农为生,为百姓义务诊病。他性情孤傲,不修边幅。每次出门必带两件物品。一是粪筐,一是医书。粪筐是为了拾粪积肥,医书则随时随地翻阅。他在周围几个县都是出了名的传奇人物,大家送他外号“济公”。留下了很多故事和笑话。
' Z' T7 b, @6 D) q" s
% \2 O9 m) u* [( x3 H8 U1 v) j4 A) W  有一次,城南一个村一个贫苦人家老人生了病,到他家来请医生。他马上答应了,让来人先走,他随后就到。可是当他到了人家门口时,却被挡在了门外。人家说,我们家有病人在床,危在旦夕,心里很烦,哪里还有心情打发讨饭的?原来他打扮得太邋遢,被当成了乞丐。
; J. B' C0 w% ?% x  P4 J# T1 c2 B: J. t
  还有一次,他正在地里干农活。一个病人找到了他,让他开方子。由于没有纸笔,他就随手拿了一个小石子,找来一块土坯,在上面画了一张处方。让那人背走去买药。当那人背着一张二十几斤重的土坯走到药店时,已经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了。而他的病也已经好了大半。+ _% h2 g  `5 K$ |7 s3 j
# ~7 `5 H" Y: G* c! z7 g' M
  他总结了好多非常精彩的警句,也在我们县医学圈里广为流传。比如临床十六字方针“有疑则查,有难就问,练胆练识,掌握分寸”。还有临床四不行“胆大了不行,但小了不行,看不准不行,看准了不敢用药不行”。7 I9 @% u! v& q# y- K  g6 V

& `# m7 L( i  Y* z  然而最令我敬佩的是他和尚进士“讲礼”的故事。
7 |2 ?6 x3 @+ R1 v$ |% {# Y
! |: c: L- L8 i& ^- u- A  这个尚进士可不是等闲之辈,而是《尚氏易学》的作者,大名鼎鼎的尚秉和先生。他家住在行唐县磁河岸边南伏流村。在我县是首富,一家又出了三个进士。其权势和声望可想而知。
" @9 g  Q& I% g9 j
% N' |  P6 v7 i  那一年,尚进士的母亲得了重病,请遍了周围几个县的名医,都束手无策。这时有人推荐老补先生。当时老补先生二十出头,刚刚崭露头角。尚进士怎会把他放在眼里。碍于举荐人的面子,只好派了一个家人去把老补先生叫了过来。老补先生一向不拘小节,也就带了他的两件宝贝跟着来到了进士家里。进士一看,原来是一个拾粪的农夫。心里就老大不高兴。也没让他到堂屋,而是安排他到长工住的房子里。把从宴席上撤下来的剩面条给他端了两大碗,让他吃饭。他也不计较,端起来就吃。吃完饭,给老太太诊脉开方。然后背着他的粪筐就回家了。0 B. F0 O  _4 a8 e
$ ]- e! s9 g' ^6 }" E9 L
  五天之后,老太太大有好转。执意要请老补先生为她复诊。这一下,尚进士意识到了老补先生的厉害。马上派他的管家赶着马车到老补先生家里来请他。而这次,老补先生的架子可就大了。他没有马上跟着管家走。只是让管家给尚进士捎了一句话“古人云,请医如拜相,你们家主人既然读过诗书,就应该懂礼”。尚进士马上亲自赶车来到了老补先生的门前。他不敢贸然进门,先是让老补先生的家人进去通报。得到老补先生允许后才敢进门。进门后,怎么揖让,怎么走路,怎么进屋,进屋后怎么入座,怎么寒暄,怎么致谢先生第一次为他母亲诊病,怎么开口请先生屈驾再去为他母亲复诊,怎么送上红包厚礼,整个过程,老补先生非常认真,一点也不含糊。老补先生答应后,仍旧背上他的粪筐和书袋,坐在马车上,跟进士一起来到了他的家里。到家之后,又是一番进退揖让。这次进士专门请了厨师为老补先生作了一桌酒席。可是老补先生吃一口吐一口,说还是面条好吃。这时的尚进士已经羞得无地自容了,连连赔罪。老太太病好之后,他们两个也就成了莫逆之交。
8 z0 b2 }, c8 W* t2 p$ k7 G
' J7 n) c5 V5 p* Z* u4 }  尚进士是清末名士,老补先生只是一介布衣,他们的故事折射出了那一代人的精神风貌。而我的父亲,遇到了相似的情节,却有另一番结局。2 q* L/ K" |" h; r. `& c0 W' l4 b

$ k, L% K7 k4 i; i/ V  文革末年,父亲在一个偏僻的山村行医。有一年岁末,这个村所在乡(那时叫公社)的一个秘书请父亲为他老人诊病,他们约好大年初三在他家里见面,不见不散。初三那天,刮起了大风,天气极冷。家人极力劝阻父亲不要去了,改天再去不迟。可是父亲说,不能失信于人。他还是去了。当他艰难地走了三十里山路来到那个秘书家时。发现那个秘书食言了。原来,他已经赶到八十里之外去为一个县长拜年去了。满桌的饭菜已经备好,父亲一口水也没喝,掉头就走。他的家人拉住父亲说:“你看他当干部的,整天出门在外,答应了的事情也许会变,您别见怪。”我父亲说:“我们医生,也整天出门在外,见到了病人,也可以不看,请你也不要见怪。”说完就顶着大风离开了。初八上班之后,那个秘书找到了我的父亲。威胁他说:“你不过就是一个医生,我就不信你没有用我的时候。”我父亲回敬说:“君子坦荡荡,私事我不办,公事谅你也不敢不办”。# {8 [" b( f% [! v4 R+ D
5 G2 S. t( G/ C
  相似的故事也发生在父亲的一个同事身上。也是文革期间,父亲的一个同事因为家庭成分高,经常一边工作一边挨批斗。有一次,天下着大雨,他做好饭,刚端起碗,一口也没吃。村支部书记就破门而入,要他马上到他家为他儿子看病。他请求说,给我五分钟时间,我吃完这一碗饭再去行吗?支书马上厉声喝道:“你吃饭重要还是贫下中农的人命重要?!”他听后马上把碗一放说:“当然是贫下中农的命重要”。说完雨具也不带,就一头扎进了雨里。当他来到支书家里时,看到支书老婆正在炕上抱着孩子哄孩子睡觉。他鞋也没脱,就一步跳到了炕上,支书在后面说:“脱掉鞋子啊”。他说:“孩子的命重要,顾不上了”。他在炕上围着支书老婆和孩子转了几圈之后,两手一摊,说:“病情复杂,我医术太差,实在治不了,你赶紧送医院吧”。说完就回到了家里,他作好地的饭还没凉呢。6 P  H3 F7 V. Y0 v

$ n. \" @# E$ X  这是不同时代发生在医生身上相似的故事。我不想评价他们的是非曲直,只是想说,人与人之间,需要做到最起码的尊重。《礼记》上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