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不孕不育 传染 儿科 耳鼻喉 风湿 妇科 腹泻 肝病 肛肠 骨病 呼吸 护理 精神 口腔 泌尿 男科 脑病 内分泌 皮肤 神经 肾病 失眠 消化 心脑血管 心脏 血液 眼病 整形 肿瘤
搜索

[专业投稿] 从名医成长之路看中医振兴【我与中医药主题征文选登】

[复制链接]
百毒不侵 发表于 2014-10-24 13: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者姓名:徐青华: ~$ J5 |) J# c% a
作者单位:藁城市增村镇冯辛庄村卫生室

) I4 W; |) A* L; N
: j  g3 W" A# _/ r- N$ T  自从华夏文明开始中医中医就一直伴随中华民族的成长可谓功勋卓著,造就了世界第一位的人口大国,长时间引导世界发展。中医经典更是从无到有,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人类生产生活的偶然发现,到神农尝百草,到结合自然科学,吸收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以及天人合一的模拟对比,初步创造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并且吸收哲学智慧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发展的理论和物质基础。
# p+ d" @* d7 @* k/ K$ Q: p" |$ X7 g# x) b0 |
  说起名医第一个先说医圣张仲景,出生于没落官僚家庭,从小接触了许多典籍看到扁鹊诊蔡桓公的故事后。对扁鹊产生了敬佩之情,于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10岁时拜名医张伯祖为师学习医学,由于兴趣浓厚,天资聪颖,名师指点,认真研读  灵枢  素问  难经  阴阳大论,等古代医书,为造就医学大家奠定了人才和理论基础,在东汉时期有推荐贤人为官的习惯,张仲景才华和家庭背景,被推荐为长沙太守,此次开始了为官兼行医的职业生涯,此间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创造了医学经典伤寒杂病论,其辨证理念今天仍然焕发生命活力,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名医。
& X5 z) F+ T$ p' S% I; I* Y1 Q! ~9 }
  宋代著名儿科专家钱乙,字中阳 自幼父亲离家出走,成孤儿之身,背行医的姑父收养,儿童时期习文、学医,聪明好学,认真钻研 内经 伤寒论 神农本草经 等典籍,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为儿科的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顺利完成过度医德高尚誉满华夏,被宋神宗请去为太子医治,一味黄土汤治愈惊风,位居太医院院丞,著有 小儿药证直诀今天仍然是儿科的重要参考书,所创造的 六味地黄丸 广泛应用于各个科室老百姓都耳熟能详。是中医屈指可数的儿科人才,由于他的仔细钻研宋神宗的皇位得以传承。否则连太子都留不下。+ G( o# t9 r1 ?. ?# X5 w
" R2 J4 A) ~# U* v5 Z
  李东垣,又名李杲河北正定人,他的出生极具传奇性,一天晚上白发老人托梦给他父亲,说你妻子会给你生个儿子,以后必需学医,学费已经准备好,明天晚上子时,到你家地里有黄光之处挖坑三尺有一笔巨金,分次运回,不见外人,他父亲果然得到了一笔巨金作为李东垣的学医资金,7岁时李东垣携巨金拜师学医,学成之后并没有以行医为业,而是买了个税务官,上任伊始正值大头瘟流行遍地死人,李东垣仔细研究病人和天文地理,开出了著名方剂,收入了今天方剂学,普济消毒饮,迅速控制了大头瘟的蔓延。他是历史上少见的精通医学却不以行医为业的医学家他的著作有脾胃论 等,著名方剂还有补中益气汤,今天仍然是常用方剂。李东垣成一生研究中医,提出补脾土的理论,为今天的脾为后天之本的理论形成做出来卓越贡献。
: {5 c6 ]3 Q. H
) {+ o, B7 }' W' S* ]" f  李时珍明代名医,出身医疗世家,因当时医生社会地位低下父亲不愿其再做医生,李时珍虽有学医之心,也只得遵父命苦读诗书走科举仕途,无奈的是屡试不中,只好学医,秀才学医笼里捉鸡,有古文化功底的李时珍进步很快,熟读四部经典,发现诸多不足之处,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并且应用于临床收效良好38岁时因为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被朱英裣聘为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业务,后又被推荐入太医院,在此期间饱读皇家医学藏书,为以后的本草纲目编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太医院四年后李时珍辞职,读万卷书之后,在父亲的启示下开始行万里路,遍访名医老农搜集秘方,修正药材名称形状,可谓请高人指路,然后集人类智慧之大成起草本草纲目,虽然成书年代较晚,却是对近代中医影响巨大的著作之一,是最实用的工具书。$ v+ \8 T4 n! D8 R- ~9 Y  s
! O& w2 [& d# k4 y8 j0 [5 p; t
  王清任出身医学世家自幼习武,捐过千总衔,后因个性耿直弃武学医,在家乡行医誉满乡里,后因县官迫害远走东北,后到北京开药铺他的主要成就是气血理论,代表方剂血府逐瘀汤,著作以 医疗改错最为著名,至今无人超越,首先提出记忆在脑不在心。他是以实践为主的医学家虽然他的理论争议没有间断,如医疗过错越改越错等,但是其方剂却源远流长,今天普遍使用的步长脑心通,不过是王清任补阳还五汤的制成品。效果堪称神奇。
& `+ V* J" f: G5 e! Q8 ^% K% m# o; M! ]. R  F: i/ w' h+ K
  不必更多的例子古代中医大家的成才模式基本理清不外乎:家庭熏陶,自幼接触医学,良好的家庭背景,求学不超过十岁,名师指点,不以行医牟利的研究模式,立足基层,受到当时的最高首脑重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没有一个是因为考试获得的学医资格,真应了古话三代出名医,没有三担铜不可学郎中。我们不妨遵循一下古代模式,如中医学院开设初中班,开设以四部经典为核心,结合现代医学基础,古汉语,易经,天文 地里,水力环境等自然科学课程。主要是符合中医天人合一,胸怀宇宙的思维模式,真正做到中医现代化而不是中医西华,开放60%的中医子弟推荐生名额,考试没准把人才给考出去,反正中医专业也没有什么含金量,效果会事半功倍。建国60年几代领导人振兴中医药,培养出的中医大师却寥若晨星,原因在哪里?不过是:生源选材,学医年龄,教材设置,带教老师,发展空间,社会地位,从业模式。不妨借鉴古代模式结合现代走出新的中医大家培养模式。今天的中医药已经不单单是养生治病,已经关系到综合国力的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清末及民国初年的中医渐渐老去,科学培养中医药大师已经到了最后关头,我们再也等不起,已经面临人才断崖,大刀阔斧的改革并不为过,关注中医药的人们,请把握最后的机会,我相信培养模式改变之日,就是中医振兴之始。
巧巧 发表于 2014-10-25 16: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支持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