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不孕不育 传染 儿科 耳鼻喉 风湿 妇科 腹泻 肝病 肛肠 骨病 呼吸 护理 精神 口腔 泌尿 男科 脑病 内分泌 皮肤 神经 肾病 失眠 消化 心脑血管 心脏 血液 眼病 整形 肿瘤
搜索

[大众投稿] 加速河北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建议【我与中医药主题征文选登】

[复制链接]
百毒不侵 发表于 2014-10-31 13:2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者姓名:李艳6 [% e9 E+ J  \& J6 B& B
作者单位:农工承德市委会
/ k! ?* f8 a/ q2 T- ]8 g5 _7 K
1 H! D1 s8 I; f' _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国粹,是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中医药工作还比较薄弱,在医疗卫生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全面推进卫生强省建设和中药现代化进程,现就加速全省中医药事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 @/ p6 q% o5 W8 S8 p0 t$ f( [& M5 m# `$ m/ J  `$ S2 e* M0 M, j5 F  e' ?
  (1)打造河北省的中医药品牌,形成流派。开展中医药防治疾病研究。围绕中医药领域关键问题和共性技术,实施中医药重点研究专项,加强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基础、中药新药、中医非药物疗法、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等领域的研究;积极开展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等重大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力争在若干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诊治规律的研究中取得一批有影响的成果。通过技术创新和多学科融合,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技术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推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规范化、通用化和现代化。加大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切实做好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认真做好民间中医独特诊疗技术和单方、验方的筛选、评价、开发工作。3 R. `% N* q/ t+ s) p; ~4 L

* A1 h. e8 u+ _, x# S8 Y  (2)积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中医药对外培训基地建设,大力开展国际中医药教学培训;探索在境外开设中医药医疗、教学机构的途径,推进中医药更广泛地走向世界;积极吸引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共同进行中医药研究开发,鼓励优势中药品种开展国际化临床试验,并争取进入国际主流医药市场,提高我省中医药的国际地位;支持中药企业培育出口产品,开拓国际市场。
& o& v, S# S% ~* w% X1 Z+ Q) F; s0 C8 e, E' J5 {# ^( N+ c
  (3)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国际交流。充分挖掘传统中医药文化资源,收集整理现存的中医药文献及资料,总结梳理河北中医流派学术特色,加强名医堂中药博物馆、河间园等中医药文物、古迹的保护利用和传统中医药文化基地建设。积极组织传统医药项目申报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进传统中医药的保护和继承。加强河间医药的研究、开发和利用。重视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中医药行业优秀传统职业道德。各级中医医院要成为体现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在办院理念、医院管理、队伍建设、诊疗活动、建筑风格等方面体现中医药文化特征和内涵。1 e, B( |2 [" o
& ]+ I) J/ y5 a6 Q* Q. _
  (4)以中医名院建设为重点,带动中医医院整体发展。实施中医名院建设项目,在全省重点建设好数十位数特色优势明显、管理规范的中医名院。政府举办的各级中医医院是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主体,应切实加强对中医医院发展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县级及以上政府应重点举办好一所中医医院,不得随意变更、撤销或改变其性质。中医医院的规模、服务功能应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基本要求,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的需求相适应。7 i8 ~/ ?3 h! I8 T$ T: j
) V1 `( \$ l+ \5 K" Z
  (5)以中医名科建设为依托,提升中医药学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实施中医名科建设项目。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丰富中医药诊疗技术、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为目的,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建设,形成专业覆盖齐全、层次分布合理、服务优势明显、规模效益较好、创新能力较强的中医药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群体,争取有50个中医药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在全国同领域居领先地位。加大对市县级中医药专科、专病建设项目的支持;加强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建设。
/ i1 f# G1 G. h9 q5 g
8 b5 v0 X8 p! B0 Y0 y  (6)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各级中医医院应突出中医药服务特色,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防治中的疗效、价格等优势,不断提高应用中医药防治疾病的能力。开展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规范研究,到“十二五”末,在全省推广应用100个疗效确切、技术规范的中医单病种诊疗规范,促进中医药临床特色优势标准化建设。加强中医特色制剂的研究开发。
3 h0 k& D8 C" i/ p
  Z7 ?) {+ ?& h9 a0 }6 X  (7)打造当今中国医养结合的中医院。把中医药适宜技术的运用贯穿到医疗、预防、康复、保健的全过程,丰富中医药服务内容。遴选并推广百余项成熟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
% G+ I7 l; p7 K9 g/ o4 r  m5 ^" i8 O+ c+ c& A  j
  (8)创中国中医药三级服务网络试点;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优化资源,整合力量,构建多学科有机协作,服务于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的科技创新服务网络体系。充分调动和激发各类中医药科技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重视扩大省名中医研究院、省中医药研究院,积极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优势,鼓励中药企业、民营科研机构等社会力量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努力提高我省中医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水平。4 j/ W; O  y: `: l" `& c
' B' c( |, U& {" G* U- D
  (9)加快中医药科技平台建设。加强国家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以河北省中医院为主体,整合中医药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全国相关领域的科研力量,重点提高中医药原创性研究能力,把国家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成为引领全省、辐射全国的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提高中医临床和基础研究能力,重点建设好数十个具有稳定中医药研究方向的重点研究室,数十个设备先进、技术领先的中医药重点实验室。
7 d! U; ~+ \5 E; x/ Z- Q2 A; b1 b% a6 P/ K
  (10)加强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积极应用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病;加强中医医院急救能力建设,将中医医院纳入120急救网络。重视开展亚健康的中医药临床诊治和保健服务,促进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
% @- I% V. w8 ^0 [( B% D: e+ \, U: `+ M" s  }* r; S
  (11)、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中医药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专业结构。突出办学特色,通过创新办学模式,优化学科和专业设置,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中医药重点学科、专业和课程,强化临床实习基地建设等途径,致力于培养中医基本理论扎实、临床实践能力较强的中医药后继人才,成为我省中医药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科技创新、医疗服务的重要基地,并跻身全国一流高等中医药院校行列。   把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视实用型人才培养。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一批中医药重点学科、重点专科、重点实验室、研究室的学术带头人,构筑中医药人才高地,形成一支中医功底扎实、现代医学知识丰富、专业技术精湛的中医药团队,引领中医药学术的发展。通过继续教育、专业培训、适宜技术推广等方式,加快培养城乡基层中医药专科、专病技术骨干,农村、社区中医技术人员等中医药实用型人才,提高基层中医药队伍的整体素质。
9 T7 v5 g/ B, `8 j2 L2 y1 n
# C1 M( K7 Z% |  z  (12)选拔培育新一代名中医,完善新型中医师承教育。以临床能力、学术传承和社会影响为重点,建立省级名中医、中青年名中医和基层名中医评选、考核和管理制度,省级名中医药专家达到100人,中青年名中医和基层名中医达到300人。鼓励开设名中医药专家研究室、工作室。依托省名中医研究院,整合全省名中医药专家资源,充分发挥名老中医药专家在临床实践、科学研究和著书育人等方面的作用。积极组织推荐、认定传统医药代表性传承人。开展名医带徒工作,省级名中医应带教2名以上中青年骨干,每年选拔一批优秀学术传承人才进入名中医工作室进行研修。根据卫生部有关法规,积极开展高中起点传统医学师承人员的培养工作,探索师承人员与成人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认真组织开展传统医学确有专长人员考核确认工作。
" `% L# \" _# C
4 u, R4 B7 j4 d$ H  (13)、在本省加快中药都建设。加快中药产业发展。加强中药产业创新,促进产业升级。进一步完善中药产业创新体系,加快中药现代化科技创新平台、中药企业技术中心、中药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建设,促进产学研结合。集中力量开展联合攻关,争取在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重大制药工艺和装备技术、新药开发等方面取得突破。研制一批具有高技术水平和显著市场前景的中药新品种;实施一批名优中药产品的二次开发。做大做强中药工业。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和企业兼并、联合等多种形式做大中药企业。实施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生产工艺和装备技术改造项目;积极开展中药国际药品注册、认证及跨国经营的企业综合试点,推进中药国际化;培育几家重点骨干企业,从技术创新、工业制造、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提升,力争发展成为全国有影响的中药企业。
$ U8 C9 Y7 Q2 v
8 [% @# x. @7 Q2 V0 m% {  (14)规范和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以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业,提升中药材种植水平和中药材质量。重点实施“冀八味”等道地药材,黄芩、桔梗等大宗药材和黄芪、柴胡等地道药材的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开展中药材的种质资源保护、良种选育、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控制、质量控制以及标准化研究。推进中药流通改革。促进中药材、中药饮片生产经营的规模化、规范化和集约化,加快饮片集中配送中心示范基地建设,并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广。整合优化现有中药供应链,积极推进中药物流社会化、专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优化中药物流布局,完善中药物流管理制度,构建规范、高效、安全的中药物流体系,降低中药物流成本,切实保障城乡居民用药安全。
3 ~7 d- r2 I$ b5 M! q  ^
' y9 J! Q% S3 C2 `  (15)、健全中医药服务价格机制,加大对中医药特色服务的补偿。根据中医药服务的特点,建立科学的中医药服务价格形成机制,适时调整和增设中医特色诊疗项目,合理制定针灸、推拿、中医正骨等传统项目的服务价格,体现中医药技术劳务价值;增设中医特需医疗服务项目,放开中医特需医疗服务价格。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中,研究完善引导参保人员合理利用中医药服务的政策,将符合条件的中药和中医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逐步提高中医药报销比例,向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服务项目倾斜,引导城乡居民选择安全有效、费用适宜的中医药服务。各级财政对公立中医医院应予以支持,并建立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鼓励公立中医医院提供优质中医药服务的财政补偿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中医医院的健康发展。
9 U* f8 j, o% }9 u* N3 ~$ C4 h5 o' W2 C; @: p
  (16)增加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按照建立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财政支持力度,确保对中医药的投入增长比例不低于对卫生投入的增长比例,中医事业费占卫生事业费的比例达到10%以上。各级财政要合理安排中医专项经费。+ \9 ~+ _$ q  B" X9 V

9 Z$ f# q: f( G  财政投入主要用于中医药重点项目建设和中医药特色优势能力建设,对列入省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中的中医药项目所需经费,财政应予以优先支持。各级财政应保证国家级、省级中医药建设项目配套资金的落实。省财政根据财力可能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医药发展的扶持力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