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有所太和堂

中健网 >> 公益行 >> 我与中医药征文 >> 大众投稿 2020年11月23日 中健网 张幸元
老家小城,广府太和堂,和北京同仁堂、天津达仁堂有一样的名气。明、清时期,是中国北方,驰名的中医药老字号。特别,在北方的,安国中药材市场,享有三家不齐不开市的影响力。那时,在中医药界,举足轻重的地位,或可略见一斑。

  老家小城,广府太和堂,和北京同仁堂、天津达仁堂有一样的名气。明、清时期,是中国北方,驰名的中医药老字号。特别,在北方的,安国中药材市场,享有三家不齐不开市的影响力。那时,在中医药界,举足轻重的地位,或可略见一斑。

  印象中,广府古城的太和堂,已是公私合营以后的事儿了。现如今,虽还留有,缩进巷子里的几间药房。其当年,宽敞的门面店,店前敞亮的广场,雄踞府前口的气势,却早已不再,令人叹为扼腕。

  同是生意人,在同一条大街上,太和堂和毛张馆子交往甚好,两家人,自然就有了往来。我们家的馆子,常年为太和堂留有包间。太和堂业务老客,店老板交际朋友,也就成了我们家的老客。以致多年之后,一次偶然邂逅,竟又擦出友谊火花。

  多年前,去南边公干、出玩之际,闲言话语中,认识了一位,广东普宁的老先生。据说,广东普宁中药材专业市场,与河北安国中药材市场,好有一比,名气大得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明、清时期,就是粤东,中药材的集散地。老先生早年,在普宁中药材专业市场上打拼,曾经是广府太和堂的老客,自然,和毛张馆子有缘。因此,打听广府老城,太和堂和毛张馆子的境况。相隔几十年,居然,旅途中,得见毛张馆子后人,老先生激动的不得了、不得了。缘分,缘分。当真,极其微小的概率,弥足珍贵的偶遇。“桑麻千里,皆祖宗涵养之休。”内心里,愿彼此无恙。

  永年医疗卫生事业,沿革久远。广府老城,历史上,作为府、县所在地,医药、药店城内遍布,且多有游医、中医散于民间。20世纪初(1935年,国民二十二年),西医、西药传入广府老城。新中国成立前,县内个人开设诊所38处,以中医为主。明崇祯七年(1618年),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步邻来广府永年老城,在西街道北(后改道南),开设“太和堂”中药店。清同治八年(1869年),广府李亦畬,在城内创建保婴牛痘局。1935年冬,肥乡县赵寨村王守谦,从山西临分,天主教医院学习西医,学成后,回来,到广府城内屯市街,开设第一家西医诊所。

  王守谦在永年老城内,开办第一个西医诊所,具有划时代意义,标志着西医药,在永年大地上粉墨登场。此西医诊所,是天主教教产。

  十九世纪末,天主教传入永年,一开始,没有固定传教场所,也没有常住神甫,法国传教人员,把广府只是作为一年一度活动堂口,至1826年,法国神甫鄂白度,才在城内南仓门街(屯市街口往北)购得一处民宅,做教堂,归属献县教区的一个分堂。广府教堂,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至1948年,广府教堂,有房屋228间,其中,两层楼房8间。并分别开办,男女高小学堂;有芦苇地80亩,坑地90亩。”

  1938年初,金俊民在永年老城内,开设“永安诊所”。1948年,王福州(安阳人)在永年老城内,东街建立“育民医院”。此前,1946年,临名关,城内南街,设有“三友兄弟医院”,东街设有“民生久”药店和“同济医院”。

  众多的医院、药店中,永年较有名望的药店有:广府“太和堂”中药店,“大生堂”药店,临名关“德丰成”药店,南沿村“三元堂”药店,故城“相述堂”药店。

  由于当时,医疗院所,多集中于县城或集镇,加之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诸多原因,广大农村缺医少药,普通民众看病难的状况,难以得到广泛保证。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医疗卫生事业,在人民政府的关心下,迅速发展。医疗机构、医疗设备和技术力量,逐步得到增强和完善。农村医疗、防疫和保健事业,较为全面,迅速普及,偏僻农村群众,缺医少药的状况,有了极大改观。

  永年广府“太和堂”,是怀庆府,温县陈家沟,陈氏第十二世陈继参,于明崇祯七年(1635年),在直隶省广平府(现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西大街道北,创建“太和堂”药店,门面三间。后在路南购买焦老庆市房一所,里外三段院,房屋三十余间,门脸三间。

  《永年县志》与《永年县卫生志》记载,有些文字、年代和人物上的差异,无妨大碍,谨记于此:

  《永年县卫生志》记载:“1618年,明 崇祯八年,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步邻务商来广平府永年县城内西街开设太和堂中药点。经营南北地道药材三百余年。生产膏、丹、丸、散四百余种。盛世不衰。”

  太和堂,以制造、经营中药药材为主,有自己独特的传家秘方,约有上千种,膏、丸、散、丹等,品牌药400多种。比如:陈氏壮骨贴,用动物肢骨以及十种中药材熬制,敷以狗皮,用以治疗骨骼损伤、风湿等;九重香露,用七种中药制成的药酒,用以治疗气梗、胃阻、便秘等;痛风散,用十二种中药焙制而成,专治妇女经血不调、产后出血、月间疯等。秘药的疗效独特,支撑和保证了,太和堂药店的长盛不衰,声名远扬。

  太和堂的经典传统秘方,一般由,陈氏正宗传人掌管保存,不传外人。因此,配制主要药物时,密不外传的几味药,都由掌柜亲自添加。

  那时的药店,家族管理,亲和气氛浓厚,掌柜跟伙计,都跟自家人似的。一年到头,年腊月二十,太和堂,都要定制几桌丰盛席面,在毛张馆子,宴请店内伙计,乡绅和老客。闪过新年,正月十六,在店后院,举行拜祖仪式,祈愿新的一年,平安兴旺,和气生财。在我们店,一起吃迎新饭。乡俗融融,亲情浓郁。

  1956年1月1日,公私合营,和我们家“毛张馆子”一样,“太和堂”药店自当其冲,并无例外。

  太和堂归供销合作社,作为供销社的子弟,加上世交,小时候,到太和堂后院玩耍,就有了顺理成章的特权。于是,去的久了,自然就濡染了些许草药香。不经意间,对岐黄之道,了解一二;药店术语,耳闻其详。而了然于心的,是在一旁,观听老医师,把脉问诊时的喃喃自语,笔下蚯蚓样的处方,默然记住了,“寸迟应短面热风”的医典箴言。以至于,日后,成了偏爱和煊嘘的资本。

  那年,陪朋友去市里看医生,医专的一位副教授,相处的次数多了,也便成了朋友。既是朋友,称师唤弟,言语无忌,免不了在一起,坐坐的机会就多了。推杯换盏间,闲聊起,时下很多人,无缘由的,掉头发之事。随口,我就说道:“发乃血之余也。”老教授听之愕然。就着酒劲,我又来了段《草诀歌》:“寸迟应短面热风,咽痛舌强气填胸。当关脾热中宫满,尺滞红痢不流通。”教授先生惊讶:“哪里学到的?乃永年高人也!”哈哈,我是高人?见笑!不过,倒是在朋友中,留下了一段,餐余酒后的佳话。

  “太和堂”药店,自到广府兴业,至今, 历任八位掌柜(经理、老板),分别是:陈继参、陈毓隽、陈步麟、陈德瑚、陈备三、陈承五、陈萍、陈孝立 。 

  广府太和堂,在小城,凭借过人的医德医技,悬壶济世,惠及乡梓,泽被一方。期间,另有一段传世美谈:成就了,一代太极宗师杨露禅!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