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O”是抗链球菌溶血素“O”的简称。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一种代谢产物能溶解红细胞,所以这种产物被取名为“O”溶血素。
抗“O”是抗链球菌溶血素“O”的简称。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一种代谢产物能溶解红细胞,所以这种产物被取名为“O”溶血素。人体感染了A组溶血性链球菌后,“O”溶血素在体内作为一种抗原物质存在。为了对抗这一抗原物质,人体就相应地产生另一种抗体来中和这种“O”溶血素,以免生命受到危害。测定这种能中和链球菌溶血素“O”的抗体含量,就称为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抗“O”的数值以单位计算,有100、125、166、250、333、500、625、833、1250、2500等数档。正常人一般在500单位以下,若高于500单位,说明最近有过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些病人抗“O”升高,但是没有关节酸痛等症状,不能认为就是患了风湿关节炎,只能说明近期曾有过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患了扁桃体炎、咽炎、猩红热等一类疾病。但是话又得说回来,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原因又确实与链球菌的感染有关,所以,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抗“O”是会升高的。
据研究,柯萨奇B病毒感染、高胆固醇血症、溶血、肝炎、肾病综合征等疾病,均可呈现非特异性的抗“O”增高,但是滴度不会很高,类风湿关节炎也是如此。一般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可能与某些微生物的感染有关,感染后引起异常免疫反应。链球菌也可能混杂在其间,部分参与了感染,因而出现抗“O”。另外,类风湿关节炎病人“久病体虚”,抵抗力较差,容易受到链球菌的侵袭,我们在临床上常见到类风湿关节炎病人患有咽炎。还有部分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后,抗感染能力明显下降,这也是合并链球菌感染的原因。综上所述,抗“O”并不能像血沉、C反应蛋白一样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衡量治疗效果的指标。因此,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检查中不作为常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