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食物过敏现象的发生。比如有人吃鱼、肉、奶、蛋、醋、酒、酱及某些蔬菜水果后,会出现头昏、恶心、呕吐、皮肤瘙痒、湿疹、荨麻疹、腹泻等症状,严重的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这些我们日常经常接触的食物为什么会引起上述症状呢?食物的过敏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如何防止食物过敏现象的发生?笔者就此采访了解放军302医院营养医师梁……
据介绍,食物变态反应同样也会导致过敏性休克,食物变态反应引起的过敏性休克通常有以下症状:血压急剧下降、丧失意识、呼吸不畅等。一旦发生食物过敏性休克,最重要也是最保险的做法就是首先拨打医疗急救电话,同时要注意做好现场的急救。这时首先要让病人平躺,保证脑供血充足,同时要注意病人的呼吸道是否通畅,要通过摆放合适的体位保证其呼吸畅通,必要时可以进行人工呼吸。总之,在等待医疗救护的过程中做好现场的急救是挽救病人最重要的措施。
食物过敏反应是一种常见但又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疾病。因为食物种类繁多,地区、季节、饮食习惯等方面存在不小的差异,因此,无论是诊断还是治疗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加上现阶段食物变态反应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完全的解释,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所以,当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遇到食物变态反应事件的发生,最好到医院咨询专科医生,听听他们的意见。
商报链接
如何预防食物过敏
一旦发生食物过敏反应,最好也是最保险的方法就是到医院咨询相关的科室医生,避免耽误治疗。梁有福针对食物变态反应发生的特点,介绍了几种饮食防治的方法:
第一,避免疗法。不摄入含致敏物质的食物是预防食物变态反应的最有效方法。当经过临床诊断或根据病史已经明确过敏原后,应当完全避免再次摄入此种过敏原食物。比如对牛奶过敏,就应该避免食用含牛奶的一切食物,如添加了牛奶成分的雪糕、冰激凌、蛋糕等。当然,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也能看到,某人对某种食物过敏,过很长一段时间,再次食入此食物时可能不再发生过敏反应。这是因为在致敏阶段,产生的抗体经过一段时间的降解后,可能已经消耗殆尽,不再会对同一种致敏物质产生反应。但这种可能性并不一定会发生,所以应尽量避免再次食入此种食物是最安全的。
第二,对食品进行加工。通过对食品进行深加工,可以去除、破坏或者减少食物中过敏原的含量,一旦去除了引起食物变态反应的过敏原,那么这种食物对于易感者来说就是安全的了。比如可以通过加热的方法破坏生食品中的过敏原,也可以通过添加某种成分改善食品的理化性质、物质成分,从而达到去除过敏原的目的。在这方面,大家最容易理解、也最常见的就是酸奶。牛奶中加入乳酸菌,分解了其中的乳糖,从而使对乳糖过敏的人不再是禁忌。
第三,替代疗法。简单地说就是不吃含有过敏原的食物,而选用不含过敏原的食物代替。比如说对牛奶过敏的人可以用豆浆代替等等。
第四,脱敏疗法。脱敏疗法主要就是针对某些易感人群来说,营养价值高、想经常食用或需要经常食用的食品可以采用脱敏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