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食物过敏现象的发生。比如有人吃鱼、肉、奶、蛋、醋、酒、酱及某些蔬菜水果后,会出现头昏、恶心、呕吐、皮肤瘙痒、湿疹、荨麻疹、腹泻等症状,严重的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这些我们日常经常接触的食物为什么会引起上述症状呢?食物的过敏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如何防止食物过敏现象的发生?笔者就此采访了解放军302医院营养医师梁……
脱敏疗法的具体步骤是:首先将含有过敏原的食物稀释1000-10000倍,然后吃一份,也就是说首先吃含有过敏原食物的千分之一或万分之一,如果没有症状发生,则可以逐日或者逐周增加食用的量。但是注意一定要适量,千万不能盲目增加,一定要按照规律来增加食物的量,并在增加的过程中要注意是否发生了过敏反应,如果发生过敏反应则要暂停一段时间,然后从头再来,将每次的摄入量重新设计,减少每次的增量,如此反复。这样经过几周或者几个月,有些原来对某种过敏原过敏的人就可能达到正常人的食用量。采取此种方法,即使逐渐适应食物中的过敏原,也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再次大量食用,以免复发。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在婴幼儿阶段不要过早地添加辅食,对婴幼儿来说最好的食品就是母乳,目前主张婴幼儿母乳喂养至少需要6个月。有过敏史的家庭,妇女在孕期和哺乳期要避免食用这些物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造成小孩的被动致敏。如果婴幼儿出现了食物变态反应后,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从饮食中去除此食物,想办法用其他的食品来补足婴幼儿所损失的营养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