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的陈尚义、81岁的张兰英夫妇17年间收养了42个弃婴,如今身边只剩下8个,当地民政最近接管了他的抚孤事业——拾荒老人和最后8名孤儿将有新家“拾荒老人不会再收养孤儿了,他和他的最后8名收养孤儿将被福利院接过去。”《公益时报》7月1日获悉,甘肃定西民政将改变无福利院的现状,不让孤儿再流落社会。两位高龄老人和孤儿之家甘肃省定……
由于贫困,定西市政府所在地的安定区至今还没有一个收养孤残儿童的福利院,定西市虽然10年前就建立了一个福利院,但至今未启用。
现有的救助站同样因为资金困难无法接管这些孤儿。
然而有悖法理的事情却一直延续下来,两位老人收养孤儿并不符合收养法的相关条件,而民政部门却把孤儿往两位老人家中送,完全不符合收养法规定的程序。
定西市民政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公益时报》,孤儿由民政交给老人属于家庭寄养。
而《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儿童家庭寄养必须经过法定的程序来执行,寄养家庭必须符合住所、收入、医疗等相关标准才有资格抚养儿童。陈尚义夫妇的家庭显然难以达标。
关于资金使用方面的问题也一一浮出水面。
定西市有关文件早就规定,从2003年1月1日起,儿童福利院公费收养人员生活费标准由原来的160元提高到230元,但陈尚义接受安定区民政部门委托抚养的孩子每月每人仍只有74.5元补助?包括生活费和小病医药费。
据了解,财政部门对每个孩子每月230元的经费是足额拨到救助站的。但由于救助站的办公经费太过紧张,所以他们不能保证把这230元钱都花在孩子身上。
救助站的张荣华站长说:“这笔钱用于抚养这部分残疾儿童和我们救助管理的公共经费。”
另一个问题是福利院,定西市福利院启动资金需要10万元钱,因为拿不出10万元钱,定西市的福利院10年来始终没能正式启动。
但没有启动的福利院却有5名在册职工,据了解2004年定西市民政局职工的年平均工资是8000多元,5个职工一年的工资收入超过了4万元,是福利院启动资金的将近一半,这么多年福利院应该早就启动了。
迟来的方案
如果不是社会的关注达到一定程度,当地政府的惯性管理一定就这么持续下去。
7月1日,定西市民政局社会福利科科长刘雪影告诉《公益时报》,迫于社会压力,6月9日当地民政部门对此事成立了联合工作组,方案一套套定下来,又一一被否决,直至6月23日确定下来了一套颇具“人性化”的方案,方案分别从生活费、住房、医疗条件、护理四个方面尝试解决当地孤儿救助的积弊。
两位老人除57元低保金外,帮助老人修房并租出去,可收得租金200元;将8名孤儿也全部纳入低保,除原来补贴的74.5元之外,每人每月再补贴179元,加上慈善机构捐赠的每人每月80元,平均每个孤儿月生活费280多元;
将安定区医院定为两位老人和8名孩子医疗定点医院,医疗所产生的所有费用将实报实销;
启动福利院,收养8名儿童,同时供养两位老人,让老人和孩子生活在一起;
从社会上招聘两名女工,月工资420元到600元,由区民政局出资,负责老人和孩子的日常护理工作。
但是遗憾的是,老人暂时还不同意政府这么做,仍旧跟孩子们住在自己破落的小院里。刘雪影表示,这样的方案正是考虑多方情况后定下的,现在不知道老人还在担心什么,相信老人不久就可以理解政府的做法并接受这样的安排。
不管怎样,让孩子们有个满意归宿健康成长,让两位高龄老人顺心如意才是最满意的结局,而当地民政的工作也需要给民众一个满意的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