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目前我国的各级政府和社会主流舆论对老年人是重视和尊敬的,但是,社会上对老年人的观念性歧视却几乎无处不在。当然,这种对老年人的歧视现象,情况及程度并不一样,大致有可分三类:一是主观上恶意的歧视,即认为老年人是“废物”、“过时”阶层,属社会或家庭“多余”之人;老年人形象不美,因此某些人骨子里就厌老、欺老、损老,尤其是一些没有收入……
虽然目前我国的各级政府和社会主流舆论对老年人是重视和尊敬的,但是,社会上对老年人的观念性歧视却几乎无处不在。
当然,这种对老年人的歧视现象,情况及程度并不一样,大致有可分三类:一是主观上恶意的歧视,即认为老年人是“废物”、“过时”阶层,属社会或家庭“多余”之人;老年人形象不美,因此某些人骨子里就厌老、欺老、损老,尤其是一些没有收入的老人,若子女又不孝,或老人患上老年痴呆之类的病,则老人所受之苦可想而知;而这种骨子里厌老者,在社会上必然也会欺侮老人。
第二类是习惯性的歧视老人,这种人主观上未必有很大恶意,但对老年人不尊不敬却也深入头脑,一般来说,他们认为老年人已处于无职无权无势,或无财的夕阳晚年,因此也就不再把老人当回事了,例如:公交车上,他们不会主动让座,为什么?骨子里有一种“老头老太还出来轧什么闹猛”的感觉,当然,如果有人提示让座,他们让还是让的,只是心里老大不高兴而已。由于他们认为老人已“呒啥花头”,所以对老人的称呼便随心所欲,江曾培先生所批评的某些中青年人随意呼喊“老头子”、“老太婆”,就属于这种习惯性歧视。
第三类叫无知性歧视,此种歧视一般在服务性行业普遍存在,例如老人去购买衣服鞋帽,一走近货拒,女营业员常常会热情地招呼“老先生,想买什么?”或马上给你介绍:这些衣服都是打折的,很便宜,很适合你们的,云云。这一连串的招呼语言,看似恭敬,实为歧视。以称呼而言,过去也有称老先生的,但那是对德高望重的教师的专用尊称,现在社会上基本取消同志称呼,一般对中青年人都称先生、小姐、太太、夫人,但对老年人则乱喊“老先生”,实际上是“老头子”的代称而已,营业员们骨子里是不会真把你当“老年先生(教师)”的。而与此同时,营业员上来介绍商品,口口声很便宜、打折,明摆着是认为老年人钱少、穷了,没消费能力了,只配买便宜打折商品;或者是认为凡老年人消费观念必落后,故给老年人所介绍之商品,必不是最新款或价位高的。所以,在“老先生”的称呼下,实际上还是一种对老年人的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