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西安进入老龄化城市。目前,60岁以上的老人有11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养老问题已成为老百姓关心的一件大事。大部分人对西安目前的养老状况知之甚少,对自己的“老境”心存忧虑。在西安市老龄委福利处,处长贾军孝向记者介绍了西安的概况:西安养老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机构养老床位不足,有些养老机构设施、服务不到位,社区工作还没有全力开……
三桥新西北社区居住人口很有特点,多是一些已破产的大企业家属,入住人口特困家庭多,退休人员多。这些人家,居所破旧,经济困顿,70岁以上的低收入、独居、空巢老人达19位之多。这些人家,家家都有不同情况的生活困难,政府的送时服务对他们而言如同及时雨。新西北社区有7名送时服务员。她们为老人们干家务、采购、解决当前困难。41岁的送时服务员宋泽彤性格开朗、脸上总挂着灿烂的笑容。她说,初次去这些人家服务,双方都挺别扭。现在,这些服务员为老人干家务、采购,像女儿一样给他们洗脚、“看见活就干”,赢得了老人们的高度信赖。现在,几位老人的低保卡就拿在宋泽彤手里;老人们亲切地称她们为自己的“姑娘”、“媳妇”。作为社区送时服务员,宋泽彤感到很自豪。她说,政府规定,每个老人每月服务时限是15小时,但事实上,许多人家都超时了,她们的心中记挂着这些人家的所有大小事务,时间有时候就不那么重要了。另外一点,他们给老人提供免费服务,老人对他们很尊重、很客气,他们的工资是政府发放,他们之间不存在雇用关系,少去了许多麻烦、误解、纠纷。
朱宏路社区成立的水电二处老年服务工作站被喻为“一所老年人的托养所”。在那里,有食堂、有就寝床位、有适合各类人群的图书室,有棋牌室、健身室、医疗室。社区的老人们清早可以来此活动、娱乐、就餐、休息,晚上回到家去;有些需要上门服务的还可以打电话预约,这些服务无所不包,比如陪老同志看病,比如做一些家务,比如上门打针,甚至叫餐;在需要特殊照顾的时候,这些人还可以寄宿在这里,由服务员全天陪同、照料,所有的服务,除了餐费,其余都是免费的,这是社区专为老人提供的公益服务。采访当天,一位正在患病的老人正在服务站休息,图书室、健身室也处处人头涌动。社区工作者介绍:“其实,老人也很恋家,社区托老工作的开展,如同幼儿园,早送晚接,亲情不隔夜,居民反映非常好。”
特色养老机构供不应求
记者在未央老年福利服务中心采访,见识了许多新鲜事:
一位名叫康秀珍的83岁老人正在院长室“闹脾气”。原来,女儿带她检查身体,发现她有冠心病,便以带她看病为名,悄悄退了房,她知道后,坚决不同意。她说她在养老院的生活很好,这儿的人好,老人们在一起说说笑笑,很开心。回到家大部分时间是她一个人,难受。一大早,她便自己坐车从咸阳赶过来了,要求保留床位,没想到,床位已安排了新人,她正“闹脾气”呢。
73岁的张德孔老人退休后一直过着“机构养老”的生活,但他的方式很个性,在全国各地行走。他说,国内的养老院他去过不少,但西安这家养老院是比较舒服的,服务人员态度好,设施好,院领导和服务员都没架子,每天打完饭,还会问询:“您还需要点啥?”让人很温暖,要知道,在物价飞涨的情况下,养老院伙食还是维持每月260元的标准,而且早餐有鸡蛋,晚餐有牛奶,米饭全是东北米。他大大方方的指着同在书画室看报的一位老人介绍说:“她是我的新老伴,我们是在养老院结缘的。”原来,69岁的段遐龄老人是四川人,在昆明工作,他们就是在昆明结识的。段遐龄老人对于未央老年福利服务中心也多有赞誉,她说,中心一切设施皆为老人考虑,服务很贴心。举个小例子:给老人发了印有养老院名称、电话的衣服,这个小举措很温暖,老人若走失了,很容易找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