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狂犬病发病情况及严重危害 世界卫生组织在报告中说,狂犬病遍布于全世界,每年全球有55000人死于狂犬病,即每10分钟就有1人死亡。此外,亚洲和非洲有1000万人在被可能患有狂犬病的狗咬伤后,接受狂犬病疫苗注射。
狂犬病是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病死率极高,一旦发病,几乎百分之百死亡,全世界仅有数例存活的报告。狂犬病由狂犬病病毒引起,动物咬人时,牙齿唾液中的狂犬病病毒侵入人体,其他温血动物如猫、狼、狐等也可传播狂犬病。在南美洲,人们感染狂犬病的主要途径是被蝙蝠咬伤,蝙蝠咬伤的伤口很小,有的人甚至不知道自己被咬。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狂犬病国家,每年有3000余人死于狂犬病,疫情形势非常严峻。专家建议,应由政府主导,各地卫生部门协调公安、农业、食品药品监管等相关部门,通过开展集中动物疫苗接种、科普讲座、教学研讨、媒体宣传、博物馆或动物园的专题节目、学术会议、募捐等活动,提高公众对狂犬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做到防患于未然。
狂犬病的发病机制 狂犬病毒自皮肤或粘膜破损处入侵人体后,对神经组织有强大的亲和力,狂犬病的致病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
1.局部组织内繁殖期。病毒自咬伤部位侵入后,于伤口附近肌细胞内小量增殖,再侵入近处的末梢神经。
2.侵入中枢神经期。病毒沿周围神经的轴索浆向中枢神经作向心性扩散,其速度约每小时3mm。到达脊髓的背根神经节后,病毒即在其内大量繁殖,然后侵入脊髓很快到达脑部,主要侵犯脑干和小脑等处的神经元。
3.向各器官扩散期。病毒自中枢神经系统向周围神经离心性扩散,侵入各组织与器官尤以涎腺、舌部味蕾、嗅神经上皮等处病毒最多。由于迷走神经核、吞咽神经核及舌下神经核的受损,可发生呼吸肌和吞咽肌痉挛,临床上患者出现恐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交感神经受刺激,使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迷走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和心脏神经节受损,可引起患者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甚至突然死亡。
狂犬病的临床症状与并发症 狂犬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四期,以几近100%的病死率让人闻之色变。
1. 潜伏期:潜伏期长短不一,最短3天,最长19年,一般平均约20-90天。在潜伏期中,感染者没有任何症状。
2. 前驱期:感染者开始出现全身不适、低热、头疼、恶心、疲倦,继而恐惧不安、烦躁失眠,对声、光、风等刺激敏感而有喉头紧缩感。在愈合的伤口及其神经支配区有痒、痛、麻及蚁走等感觉异常等症状。本期持续2-4天。
3. 兴奋期:表现为高度兴奋,突出为极度的恐怖表情、恐水、怕风。体温升高(38-40度),恐水为本病的典型特征,但是不是每一例都有。典型患者虽极渴而不敢饮,见水、闻水声、饮水或仅提及饮水时也可以引起咽喉肌严重痉挛。外界刺激如风、光、声也可引起咽肌痉挛。可有声音嘶哑、说话吐字不清,呼吸机痉挛可出现呼吸困难和发绀,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可表现为大量流延、大汗淋漓,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病人神志多清楚,但也有的精神失常及幻觉出现等。本期1-3天。
4. 麻痹期:如果患者能够度过兴奋期而侥幸活下来,就会进入昏迷期。本期患者深度昏迷,但狂犬病的各种症状均不再明显,大多数进入此期的患者最终衰竭而死。患者常常因为咽喉部的痉挛而窒息身亡。
主要并发症有颅内压增高、下丘脑受累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或过少(引起尿崩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高血压、低血压、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甚至停搏)或体温过低。痉挛常见,可为全身性或局灶性。呼吸功能紊乱,如过度通气和呼吸性碱中毒在前驱期和急性期常见。后期也会发生进行性缺氧。报告过的并发症还有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肾衰、上腔静脉血栓形成、肺或泌尿系统的继发性感染以及胃肠道出血。
狂犬病的传染源与传染途径可通过所狗是主要传染源 1. 所有哺乳动物都可能是传染源
(1)患狂犬病的动物及得狂犬病的人。温血动物都可感染狂犬病,但敏感程度不一,哺乳类动物最为敏感。在自然界中狂犬病曾见于家犬,野犬、猫,狼、狐狸、豺,獾、猪、牛、羊、马,骆驼、熊、鹿、象、野兔、松鼠、鼬鼠、蝙蝠等动物。一切冷血动物如鱼、蛙、龟等可以抵抗狂犬病毒的感染。
在患狂犬病的人中,在其唾液中能分离到病毒,理论上人与人虽然可以感染,但由人传染给人的病例很少见到,世界上仅仅6例移植器官而导致的人与人感染,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一例人与人感染的有确凿证据的例子。所以,人与人不易感染。
(2)带有狂犬病毒的“健康”狗及动物。世界卫生组织及中国疾病预防中心已经承认,健康的动物不带毒,更没有可能咬人动物没有死而人死,那些已经被证明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如果狗不是在发病期间或即将在10天内发病,其唾液中没有病毒,也不会感染人。
2.狗是狂犬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世界各地都有养狗的习惯,在动物中,狗与人的接触最为密切。加之狗的流动性大,还具有咬人行为特点,所以狗就成了狂犬病流行中的主要环节。据统计,人被各种动物咬伤患狂犬病的比例为:被狗咬伤占80.07%,被猫咬伤者占9.25%,被狼咬伤占0.64%,被狐狸咬伤占0.03%,被农畜咬伤占0.64%。其中狗占的比例最高,对狂犬病也最易感,所以说,狗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被动物咬伤后的紧急处理 人被动物咬伤后,不管动物是否带有狂犬病毒,都应在暂时不能及时就医的情况下对伤口进行紧急处理:
(1)若伤口流血,只要不是流血太多,就不要急着止血,因为流出的血液可将伤口残留的疯狗唾液冲走,起到一定的消毒作用。要从近心端向伤口处挤压出血,以利排毒。
(2)必须在伤后的两个小时之内,尽早对伤口进行彻底清洗,以减少狂犬病的发病机会。用干净的牙刷或纱布和浓肥皂水反复刷洗伤口,尤其是伤口深部,并及时用清水冲洗,刷洗时间至少要持续30分钟。
(3)冲洗后,再用70%的酒精或50度-70度的白酒涂擦伤口数次,在无麻醉条件下,涂擦时疼痛较明显,伤者应有心理准备。涂擦完毕后,伤口不必包扎,可任其裸露。被动物抓伤、舔吮以及唾液污染的新旧伤口,均应按咬伤同等处理。
被动物咬伤应尽快注射狂犬病疫苗 动物之间由于互相打斗嬉咬,可相互传染狂犬病病毒,故人被咬后同样可以感染狂犬病。因此,为保险起见,凡被动物咬伤,都要按狂犬咬伤处理,及时注射狂犬疫苗,而且,越早注射越好。
首次注射疫苗的最佳时间是被咬伤后的48小时内。具体注射时间是:分别于第0、3、7、14、30天各肌肉注射1支(2毫升)疫苗,“0”是指注射第一支的当天(其余以此类推)。如果因诸多因素而未能及时注射疫苗,应本着“早注射比迟注射好,迟注射比不注射好”的原则使用狂犬疫苗。
注射的同时可进行破伤风抗毒素和其他抗感染处理,以控制狂犬病以外的其他感染,但注射部位应与抗狂犬病毒血清和狂犬疫苗的注射部位错开。
很多人被狗咬后,看到当时没有明显创伤就不注射疫苗,或者注射一、两针之后,看到并没有发病就不再继续。而临床上被看似健康的狗咬伤而感染狂犬病、最终不治身亡的病例屡见不鲜。因此,人被狗咬后一定要完成全程的疫苗注射。
在注射疫苗期间,应注意不要喝浓茶、咖啡,也不要吃有刺激性的食物,诸如辣椒、葱、大蒜以及虾、蟹、鸡头、猪头肉、鹅肉、鸡翅、鸡爪等发物,同时要避免受凉、剧烈运动或过度疲劳,以防止感冒。可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和易消化吸收的蛋白质食物,如牛奶、鸡蛋、鱼类、豆制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