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疗法包括针刺、艾灸、拔罐、敷贴、推拿、热疗、火疗、刮痧、药浴、药枕、中药灌肠等多种疗法。这些疗法不仅可以祛病,而且可以强身。本文将对常用疗法作简要介绍。
中医特色疗法包括针刺、艾灸、拔罐、敷贴、推拿、热疗、火疗、刮痧、药浴、药枕、中药灌肠等多种疗法。这些疗法不仅可以祛病,而且可以强身。本文将对常用疗法作简要介绍。
针刺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针刺疗法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深受广大群众和患者欢迎。
适应症:
1.呼吸系统疾病:鼻窦炎、鼻炎、感冒、扁桃腺炎、急、慢性喉炎、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2.眼科疾病:急性结膜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近视眼、白内障。
3.口腔科疾病:牙痛、拔牙后疼痛、牙龈炎。
4.胃肠系统疾病:食道喷门失驰缓症、呃逆、胃下垂、急慢性胃炎、胃酸增多症、慢性十二指肠溃疡(疼缓解)、单纯急性十二指肠溃疡炎、急慢性结肠炎 23、急性(慢性)杆菌性痢疾、便秘、腹泻、肠麻痹。
5.神经、肌肉、骨骼疾病: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中风后的轻度瘫痪、周围性神经疾患、小儿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美尼尔氏综合征、神经性膀胱功能失调、遗尿、肋间神经痛、颈臂综合征、肩凝症、网球肘、坐骨神经痛、腰痛、关节炎、小儿脑瘫。
禁忌证:
1. 患者在过度饥饿、暴饮暴食、醉酒后及精神过度紧张时,禁止针刺。
2. 孕妇的少腹部、腰骶部、会阴部及身体其他部位具有通气行血功效,针刺后会产生较强针感的穴位(如合谷、足三里、风池、环跳、三阴交、血海等),禁止针刺。月经期禁止针刺。
3. 患者严重的过敏性、感染性皮肤病者,以及患有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
4. 小儿囟门未闭时头顶部禁止针刺。
5. 重要脏器所在处,如胁肋部、背部、肾区、肝区不宜直刺、深刺;大血管走行处及皮下静脉部位的腧穴如需针刺时,则应避开血管,使针刺斜刺入穴位。
6. 对于儿童、破伤风、癫痫发作期、躁狂型精神分裂症发作期等,针刺时不宜留针。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
艾灸疗法的功效作用:
1.调节阴阳。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而阴阳失衡人就会发生各种疾病。艾灸有调节阴阳补益的作用,从而使失衡之阴阳重新恢复平衡。
2.调和气血。气是人的生命之源,血为人的基本物资,气血充足,气机条达,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艾灸可以补气、养血,还可以疏理气机,并且能升提中气,使得气务调和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3.温通经络。经络是气血运行之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及营养物质之输布。寒湿等病邪,侵犯人体后,往往会闭阻经络,导致疾病的发生。艾灸借助其温热肌肤的作用,温暖肌肤经脉,活血通络,以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症。
4.扶正祛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的抵抗力强,卫外能力强,疾病则不产生。艾灸通过对某些穴位施灸,如大椎,足三里、气海、关元等,可以培扶人的正气,增强人的防病治病能力。而艾灸不同的穴位和部位可以产生不同的补益作用,尤其对于虚寒症,所起到的补益作用尤为明显。正是这种温阳补益,调和气血的作用,帮助人们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5.行气通络。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尤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
6.扶阳固脱。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或元气虚陷,脉微欲脱。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此为其他穴位刺激疗法所不及。《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说明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可挽救垂危之疾。这是因为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可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7.升阳举陷。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
8.艾灸美容。灸关元能最大程度地消耗人体多余脂肪,达到健美之功效。点燃艾条后放入温灸器中产生温热的刺激,配合艾油(或精油渗入)在经络或患处四周,帮助人体全面温通经络,可以起到温补元气,调和气血,润泽肤色的作用。
注意事项:
1.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2.艾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3.饭后一小时内不宜艾灸;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不要艾灸;过饥、过饱、酒醉禁灸;孕妇禁灸;身体发炎部位禁灸。
4.手术后在体内埋钢钉或者其他东西的人,不要在做过手术的位置艾灸。
5.非精制艾绒是不能长期艾灸的,否则会引起其他方面的后遗症。劣质艾条艾灸对身体的伤害是极难恢复的:前阴者,宗筋之所聚,艾绒杂质太多的话,就象用火烤弹簧,筋会变松弛,表现就是起床、起坐无力,阴茎、阴蒂勃起功能障碍。
敷贴疗法敷贴疗法又称外敷疗法,是将药物研为细末,与各种不同的液体调制成糊状制剂,敷贴于所需的穴位或患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敷贴疗法除能使药力直达病灶所发挥作用外,还可使药性通过皮毛腠理而由表及里,循经络传至脏腑,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从而治愈疾病。
敷贴疗法有较为严格的时间限制,一般在“三伏天”进行,称“冬病夏治”。
适应证
1.感冒。感冒在春季多发,除在春天发作时治疗外,在夏季防治,可增强体质,减少其在冬春季的发作。
2.冠心病。多发于冬季,"夏日养阳",可使心阳振奋,气血津液运行畅达,以达到减轻其在冬季的发作。
3.消化性溃疡。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范畴,多在秋冬季节发病。
4.类风湿关节炎。又称萎缩性关节炎,是一种具有关节炎病变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寒冷、潮湿等常是其重要的诱发因素,故于冬季易于复发。
5. 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颈椎病。这些病大多在冬季发生或加重。
6.肩关节周围炎。中医学称之为"凝结肩"、"漏肩风",认为是由于气血虚弱,外受寒邪所致,多在冬天发作或加重。
7. 肢端动脉痉挛病、冻疮、痛经、足跟痛、男子阳痿、女子胞宫寒等,也可进行冬病夏治治疗。
禁忌症
1.感冒发烧、咳嗽吐黄痰的支气管扩张患者;
2.活动性肺结核咳血患者以及孕妇;
3.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者、瘢痕体质者、皮肤过敏者。
此外,三伏贴后要慎食肉桂、花椒、茴香、狗肉、羊肉和新鲜桂圆或荔枝等,忌吃油腻食品,也不要为贪凉食用大量冷饮,也不要过量运动,以免出汗过多,导致气阴两虚。
推拿疗法推拿,又称按摩,就是用手在人体皮肤、肌肉、穴位上施行各种手法,达到保健、治病的目的。可以由他人按摩,也可以自我按摩,就是自己给自己按摩。
适应症:
l.内科病症:常见的头痛、失眠、胃脘痛、胃下垂、呃逆、便秘、久泄、支气管哮喘、肺气肿、高血压病、胆绞痛、心绞痛、糖尿病、中风后遗症、风湿性关节炎、阳 痿、肥胖症等。
2.外科病症:胆囊炎、乳痈初期、乳腺增生症、手术后肠粘连、褥疮、面部黄褐斑等。
3.妇科病症:痛经、闭经、月经不调、子宫下垂、盆腔炎与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等。
4.儿科病症:发热、咳嗽、腹泻、呕吐、疳积、痢疾、便秘、尿闭、夜啼、遗尿、惊风、百日咳、肌性斜颈与小儿麻痹症等。
5.骨伤科病症:颈椎病、落枕、寰枢椎半脱位、漏肩风、肱二头肌长腱滑脱与腱炎、肱二头肌短头肌腱损伤、冈上肌肌腱炎、冈上肌肌腱钙化、肩峰下滑囊炎、网球肘、-J软骨炎、背肌筋膜炎、急性腰扭伤、梨状肌损伤综合征、骶髂关节损伤(或半脱位)、尾骶骨挫伤、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腰肌劳损、胸胁岔气以及骨折后期与脱位等。
6.五官科病症:颞颌关节功能紊乱、声门闭合不全、近视眼、视力疲劳、耳聋耳鸣、慢性咽喉炎与慢性鼻炎等。
禁忌证:
1.一些急性传染病,如肝炎、脑膜炎、肺结核等。
2.外伤出血、骨折早期、截瘫初期以及内脏的损伤等。
3.一些感染性疾病,如疔、丹毒、骨髓炎与化脓性关节炎等。
4.各种出血症,如尿血、便血、吐血与衄血等。
5.烫伤与溃疡性皮炎的局部病灶等。
6.肿瘤及脓毒血症等。
刮痧疗法刮痧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高血压、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风寒痹症都有立竿见影之效。经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适应症:
1.内科病症:感受外邪引起的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呕吐、腹泻以及高温中暑等,急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哮喘、心脑血管疾病、中风后遗症、泌尿系感染、遗尿症、急慢性胃炎、肠炎、便秘、腹泻、高血压、眩晕、糖尿病、胆囊炎、肝炎、水肿,各种神经痛、脏腑痉挛性疼痛等,诸如: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胆绞痛、胃肠痉挛和失眠、多梦、神经官能症等病症。
2.外科病症: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各种外科病症,如急性扭伤,感受风寒湿邪导致的各种软组织疼痛,各种骨关节疾病,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落枕,慢性腰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腰椎、膝关节骨质增生,股骨头坏死,痔疮、皮肤搔痒症、荨麻疹、痤疮、湿疹、脱发等病症。
3.儿科病症:营养不良、食欲不振、生长发育迟缓、小儿感冒发热、腹泻、遗尿等病症。
4.五官科病症:牙痛、鼻炎、鼻窦炎、咽喉肿痛、视力减退、弱视、青少年假性近视、急性结膜炎、耳聋、耳鸣等病症。
5.妇科病症:痛经、闭经、月经不调、乳腺增生、产后病等。
6.保健:预防疾病、病后恢复、强身健体、减肥、美容等。
禁忌症:
1..有出血倾向者,如糖尿病晚期、严重贫血、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患者不要刮痧,因为这类患者在刮痧时所产生的皮下出血不易被吸收。
2.凡体表有疖肿、破溃、疮痈、斑疹和不明原因包块处禁止刮痧,否则会导致创口的感染和扩散。
3.急性扭伤、创伤的疼痛部位或骨折部位禁止刮痧,因为刮痧会加重伤口处的出血。
4.过度饥饱、过度疲劳、醉酒者不可接受重力、大面积刮痧,否则会引起虚脱。
5.眼睛、口唇、舌体、耳孔、鼻孔、乳头、肚脐等部位禁止刮痧,因为刮痧会使这些黏膜部位充血,而且不能康复。
6.精神病患者禁用刮痧法,因为刮痧会刺激这类患者发病。
7.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浮肿者禁止刮痧。因为刮痧会使人皮下充血,促进血液循环,这会增加心肺、肝肾的负担,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8.孕妇的腹部、腰骶部禁用刮痧,否则会引起流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