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 河北省中医院针灸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河北省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主持省级科研课题2项,编著著作4部,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主治脑血管病(脑梗塞,脑出血等),及其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难治行面神经麻痹,及各种神经痛。
何立 河北省中医院针灸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河北省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主持省级科研课题2项,编著著作4部,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主治脑血管病(脑梗塞,脑出血等),及其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难治行面神经麻痹,及各种神经痛。
一、概述
1、脑中风现状
中风——是脑卒中(急性脑血管病)的俗称,是指一种急性非外伤性脑局部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局灶性神经损害(包括: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据世界卒中组织(WSO)报告,全世界每六秒钟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全世界每年近600万人死于脑卒中。每年脑卒中的死亡人数比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三种病加起来的总死亡人数还要多。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导致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日益增多,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在中国已上升为第一位死亡原因,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健康与生命。
2、脑卒中的早期症状
脑卒中的早期症状往往没有受到患者或家属的重视,因而没有紧急送医院,最终延误了治疗。因此,认识脑卒中的早期症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脑卒中早期有哪些症状呢?
无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卒中,起病突然,对安静或活动时突然发生的下列症状,必须高度警惕,常见的症状有:
全脑受损害症状:头痛、恶心、呕吐,严重者有不同程度的神志不清:如迷糊或昏迷不醒。局部脑损害症状:脑的某一部位出血或梗死后,出现的症状复杂多样,但常见的主要有:
(1)偏瘫,即一侧肢体没有力气,有时表现为没有先兆的突然跌倒。(2)偏身感觉障碍,即一侧面部或肢体突然麻木,感觉不舒服。(3)偏盲,即双眼的同一侧看不见东西。(4)失语,即说不出话,或听不懂别人及自己说的话,不理解也写不出以前会读、会写的字句。(5)眩晕伴恶心、呕吐,眩晕即看东西天旋地转或觉自身旋转。(6)复视,即看东西成双影。(7)发音、吞咽困难,说话舌头发笨,饮水呛咳。(8)共济失调,即走路不稳,左右摇晃不定,动作不协调。
3、脑卒中的就医原则
(1)及早送医
是指在发现脑卒中的早期征兆后,第一时间到医院寻求诊治,不要有“在家休息一下可能就好了”,“现在不太稳定等好一点再去”等拖延时间的想法,这只能耽误诊治,对患者没有任何益处。即使是晚上,也要看急诊,尽快到医院,不能拖到第二天。
脑卒中治疗强调一个就医时机,正常脑组织在缺血3小时后就可能出现不可逆变化,6小时后则缺血脑细胞出现坏死。如果脑梗死的病人在3~6小时内施以溶解血栓治疗,就可能在脑细胞没有出现完全梗死之前,恢复氧供和血供,从而恢复全部或部分功能。这是目前惟一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所有怀疑为脑卒中的患者,在发病后应该尽快到具备条件的医院就诊,争取良好治疗时机。脑出血患者更需尽早诊治,以防病情加重,错过手术等治疗时机
(2)专科诊治
发生脑卒中后,应该选择有条件提供早期诊断、早期血管评估、早期治疗的医院进行诊疗,由专业的科室医生进行治疗。就诊的医院应该能够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CT检查,有磁共振、脑血管造影仪器设备,具有专业的内外科和放射科医生。在我国现存情况下,应该以三级医院为首选。
(3)家属积极配合
进行病史的询问和体格检查,例如:发病时间、发病时的状态、发病后的症状、协助病人检查头颅CT、头颅磁共振、脑电图等。
二、脑中风的发生机制
1、西医角度看中风
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是造成脑出血及梗死的主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是直接原因。分为缺血性脑卒中(血栓型脑梗死、栓子型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2、常用检查办法
(1)首先应该做头颅CT。在某些地方也把头颅CT更形象地称作“脑扫描”。CT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因为脑动脉堵塞而发生了脑梗死还是脑动脉破裂而出现了脑出血。脑梗死时头颅CT发现在脑组织出现了片状的黑色图像(图1),脑出血时可见在脑组织中出现了白色的团块(图2),一目了然。所以,得了脑卒中,第一要做的检查就是头颅CT。
(2)有时候还要做头颅核磁共振(MRI)。因为头颅CT灵敏度不够,发现梗塞影像的时间较晚,因此就有必要选择MRI。对于有些特殊部位,譬如小脑和脑干,或微小的梗死。因此,有时候即使做了CT,医生还会给病人做MRI。
(3)尽管是脑卒中,但还要查心脏。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患脑卒中后心脏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二是因为脑卒中有可能是心脏疾病所致,譬如心房纤颤或其他原因造成心腔内有血凝块,血凝块脱落以后会顺着血流进入脑动脉,造成脑动脉堵塞。所以,患了脑卒中一定要查心脏。医生会根据病情需要安排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
能检查脑底动脉环病变的方法包括经颅多普勒超声(TCD)、CT血管成像(CTA)、颈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脑动脉造影(DSA)。
上图为:心脏、颈部动脉干和脑底动脉环之间的关系,以及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部位。
3、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导源于《黄帝内经》——偏枯:“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风的含义是六淫外邪之一(风、寒、暑、湿、燥、火),“善行而数变 、主动”。此中风不同于老百姓所说“伤风、受风”。
(1)风:外风肝风内动,中风为风邪所致,风邪多通肝,“风气通于肝”;中风多由情志引起,特别是怒,怒伤肝;“肝主身之筋膜”,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或抽搐,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与肝之阴血不足或“肝风内动”有关。
(2)火: 包括肝火、心火、胃火与阴虚火旺等内生火热。有成于发病之先者,为素蕴火热;有生于既病之后者,即因病而生之火热。
实火常见原因:情志过激,气郁化火;情志不遂,或忿郁化火,肝郁化火;或劳神过度,五志过极,心火暴甚;饮食失节,嗜欲偏颇,积热内蕴。
虚火责之阴亏,水不涵木,水不制火,木火生风;则肝阳化风,肝风内动,风火相煽。
(3)痰: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其形成与肺、脾、肾、三焦的气化功能失常关系密切。肥、贵人生活优裕,嗜食肥甘,脾之运化不及,聚湿生痰,痰郁化热,阻滞经络,蒙蔽清窍,发为中风。
(4)瘀:指凝于脉中之血,或溢于脉外的“离经之血”,亦指流行不畅而郁滞之血。瘀血理论在近代日益受到重视,现代则随着对“活血化瘀”方药的深入研究及现代医学理论与技术的应用,确立了其地位。
(5)虚:指正虚包括肝肾阴虚、脏腑久虚、精血亏虚、气血两虚、元气虚、气虚等等。在中风病机中处于基础的地位。
中风的发生往往是因正气亏虚,心肝肾等脏阴阳失调、痰阻血瘀,外邪乘虚而入之本虚标实之证。
三、脑中风的常规治疗
1、特异性治疗
(1)溶栓治疗:发作3h内,推荐r-tPA, 0.9mg/kg静滴,最大剂量90mg;3h以上,可能有效,但不常规推荐。血压≥185/110mmHg,溶栓前应降至更低水平,大于80岁,也可选择溶栓,但需谨慎。
(2)抗血小板治疗:缺血性脑卒中48h内,推荐使用阿司匹林160~325mg负荷剂量;不推荐应用其它抗血小板药物。
(3)神经保护剂:胞二磷胆碱:轻微的神经保护效果;依达拉奉、脑活素等。
(4)其他治疗:国产原研治疗脑中风药物:恩必普----丁苯酞软胶囊、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是我国脑血管病治疗领域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新药。主要作用机制为:改善侧枝循环、重构微循环增加缺血区灌注;保护线粒体,减少神经细胞死亡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线治疗药物,临床试验有安全性好、效率达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