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 河北省中医院针灸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河北省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主持省级科研课题2项,编著著作4部,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主治脑血管病(脑梗塞,脑出血等),及其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难治行面神经麻痹,及各种神经痛。
何立 河北省中医院针灸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河北省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主持省级科研课题2项,编著著作4部,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主治脑血管病(脑梗塞,脑出血等),及其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难治行面神经麻痹,及各种神经痛。
2、非特异性治疗
(1)血压控制:急性脑卒中血压调控应在一周之后,一周之内原则上不降压。血压≤220/120mmHg,一般不降压。
血压调控的处理原则:积极平稳控制过高的血压,防止降血压过低、过快,否则易导致脑缺血。严密监测血压变化,尤其在降血压治疗过程中。降血压要个体化。降血压过程中,注意保护重要器官。
(2)血糖控制:血糖>10 mmol/L,应予胰岛素静脉滴注治疗。血糖<2.8 mmol/L,应予10~20%GS静脉滴注治疗。血糖安全范围 6~11 mmol/L
(3)颅内压控制:要点为头抬高30°,达到止痛、镇静治疗作用,使用渗透性脱水剂(甘露醇、甘油、高渗盐水等)。主要用到低温疗法和外科降压术。
高颅压处理的建议脱水治疗,首选甘露醇。不推荐所有脑卒中患者均脱水治疗,如腔隙性脑梗死。脱水治疗无效或早期脑疝者,可寻求外科治疗。
3、并发症治疗
(1)心脏损害:积极治疗脑血管病。*减轻心脏负荷:避免或慎用增加心脏负担的药物。如避免补液过多过快,尤其是甘露醇。药物治疗:针对性治疗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律紊乱或心功能衰竭等。
(2)吞咽困难:注意进食方式:如坐着进食;以软食、糊状或冻状食物为主;甚至可将食物做成“中药丸”大小,将其置于舌根后部以利于吞咽;食后坐立半小时以上。轻度和中度吞咽困难可用鼻胃管过渡。严重长期吞咽困难,应行胃造瘘。
(3)尿失禁与尿路感染:解小便训练,如每2小时排尿1次。留置尿管,采用小型号,每月更换一次。尿路感染,及时用抗生素,作尿培养加药敏试验,以指导抗生素应用。
(4)继发性癫痫:偶发:观察,不急于用抗癫药。频繁发作,应正规使用抗癫药;出现癫痫持续状态,按其治疗原则进行处理。卒中后3个月再发者,按癫痫的常规治疗方法进行。
(5)体温异常:中枢性发热:以物理降温为主,可用冰帽或冰毯等,也可酒精擦浴,必要时给予人工亚冬眠。感染性发热:及时合理使用抗生素和退热剂。
四、脑中风的中医治疗
1、中药:治疗脑卒中的中药主要分为三部分:活血化瘀类,如:丹参、川芎、水蛭、地龙等;神经保护剂,如:银杏叶、葛根素等;醒脑开窍类,如:麝香、醒脑静等。
大量试验证明,中药类可以降低血小板聚集、抗凝、改善脑血流量、降低血液粘稠度,活血化瘀、保护神经,对脑中风的治疗有很好疗效,临床应用广泛。
2、针灸与经穴按摩
(1)针灸治疗: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针灸起源于战国时期,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针灸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广泛的适应症,疗效迅速显著,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医疗费用经济,极少副作用
针灸:针刺法和灸法的合称。针刺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
①针刺的角度与深度 :角度:针刺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构成的夹角,包括直刺、斜刺、平刺(横刺);深度: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浅
②行针:行针亦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行施的各种针刺手法。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脑血管壁上分布着丰富的神经,尤其是肽能神经,这些神经的来源主要面神经的蝶蛾神经节、三叉神经的半月神节。
脑血管面部舒张中枢、三叉神经脑血管系统。其释放的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降钙素相关基因肽等对脑表面侧支循环具有调节作用。
人中穴分布有三叉神经、面神经分支,因此,针刺人中可通过脑血管面部舒张中枢、三叉神经脑血管系统,促进肽能神经的释放,舒张脑血管,促进侧支循环的开放。
(3)脑中风---相关穴位
①四神聪
【定位】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穴。
【主治】①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等神志病证;②目疾。
②印堂
【定位】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主治】①痴呆、痫症、失眠、健忘等神志病证;②头痛、眩晕;③鼻衄、鼻渊;④小儿惊风,产后血晕,子痫。
③风池
【定位】 后项部枕骨下方,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部之间凹陷中。
【主治】① 镇静安神,治头昏头痛,失眠多梦;② 头面五官病之要穴,尤以目疾为常用;③ 解热,治感冒发热;④ 降血压;⑤ 祛风通络,治面神经麻痹;⑥ 局部头项强痛。
④曲池
【定位】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鼻衄,牙痛,咽喉肿痛,前臂痛。
⑤外关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主治】① 少阳头痛(侧痛);② 治感冒发热;③ 目赤肿痛,耳鸣聋;④ 上肢麻痹。
⑥百会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主治】①痴呆、中风、失语、瘈疭、失眠、健忘、癫狂痫证、癔病等神志病证;②头风、头痛、眩晕、耳鸣等头面病证;③脱肛、阴挺、胃下垂、肾下垂等气失固摄而致的下陷性病证。
⑦足三里
【定位】犊鼻穴下三寸,胫骨前山脊外一横指处
【主治】1、胃肠道疾病要穴,用治胃胀、胃痛、嗳气、吞酸、呕吐、呃逆、腹痛、腹泻、便秘、痢疾等症。2、止咳化痰,降气平喘,用治咳嗽气喘等症。3、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降血压治疗高血压病,又能抗休克,升血压。4、镇静、安神,治头昏失眠。5、强壮补虚之要穴。6、头面五官病,常与合谷配用。7、下肢瘫痪之要穴。
⑧丰隆
【定位】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主治】 咳嗽、哮喘、眩晕、精神病、消化不良、下肢麻痹(除痰要穴 )
⑨太冲
【定位】足背,第一、第二跖骨底之间凹陷中。
【主治】① 疏肝利胆,治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病等;② 镇静降压,治高血压头昏头痛,癫痫抽搐等;③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遗精,遗尿,月经不调等;④ 清肝降火,治肝火上炎引起的头痛,目赤肿痛。
⑩中脘
【定位】脐上4寸
【主治】 1. 胃病要穴,诸如胃痛,胃胀,吞酸,嗳气,恶心,呕吐等均可应用。2.理气化痰,治咳嗽痰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