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卫视给我留下了一个宝贵的经验,那就是:一个好的文化理想,一定要有一个合适的商业模式才有可能最终走向成功。跟很多成功的商人比起来,我并不是一个天生做商人的材料,我真正的热情和兴趣还是在文化、传媒等方面。我们已经决定把今后一半的收益捐献给公益事业,因为我觉得财富应该用来再创造价值,让钱本身更有意义。———杨澜新语录12月的深圳,终于有了些寒……
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
从著名的央视节目主持人到事业有成的财经名人,杨澜一直是公众的焦点,而今年7月3日,杨澜突然向媒体和社会宣布,辞去包括阳光媒体投资董事局主席在内的所有相关管理职务,同时将她与吴征共同持有的阳光媒体投资集团权益的51%无偿捐献给社会,在香港成立非盈利机构阳光文化基金会。这意味着5年的商旅冲动后,杨澜将逐渐淡出商界,重新回归她熟悉和拿手的文化人角色。
杨澜日前也向记者透露,她未来的打算是淡出公司经营,专心做好《杨澜访谈录》和《天下女人》两档节目,同时打理好阳光文化基金会。
“跟很多成功的商人比起来,我并不是一个天生做商人的材料,我真正的热情和兴趣还是在文化、传媒等方面。”杨澜说,“5年前进入商界,是本着要做文化商人的理念;但经历了这么多之后,我觉得这条路确实很难走,因此我希望做一个懂商业的文化人。今后我会把更多精力放在文化、传媒和慈善事业上,过去5年经商的经验对我来说非常宝贵,让我对商业、对市场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了解市场其实就是了解受众的过程,这对做文化事业也非常重要。”
杨澜的先生吴征曾表示,杨澜是一个很富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人,让她来经营一个电视台,不可避免地就存在一个文化和商业上的错位。这种错位从一开始就决定了杨澜的商旅之途充满荆棘。
杨澜也曾说,她很认同一句话,三十岁后的人生应该学会做减法而不是加法,人必须在各种角色中作必要的取舍。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特长和真正的兴趣,然后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这才是最大的自由。
可以想见,在经历了许多事情以后,杨澜越来越了解自己擅长做的和不擅长做的。她觉得自己适合做文化,也喜欢去关注人文,就辞去俗务,专心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求仁得仁,无怪乎杨澜成为了无数现代女性的偶像。
慈善家是她的新名片
在杨澜递给记者的新名片上,她的头衔已经变成了“阳光文化基金会主席”。按照杨澜的想法,这个基金会将主要在文化、环保和教育等公共事业领域展开运作,由杨澜担任主席,具体的日常和公益投资事务则将聘请专业人士进行管理。
按照吴征和杨澜的解释,两年前他们就已经有将财富捐赠社会的想法,但当时阳光媒体投资刚刚步入发展期,无论从资金实力还是个人精神状态上都还不成熟。现在公司已经走得很稳健,而杨澜始终比较钟情于文化和公益事业,自然会适时抛弃商业俗务,回到自己的本行。
杨澜表示,建立基金会的目的,是希望能在中国内地建立一种慈善文化。中国人非常有善心,但慈善之举往往以自发型、冲动型为主,她希望能建立一种经常性的慈善文化,为中国的慈善事业作出更多、更有益的贡献。阳光文化基金会可以与中国的慈善文化理念相结合,同时通过不断得到的资金支持,更大地促进慈善文化的发展,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我们已经决定要把今后一半的收益捐献给公益事业,因为我觉得财富应该用来再创造价值,让钱本身更有意义。”对于杨澜来说,慈善似乎已成为她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难看出,杨澜已经为自己的后半生设计好了人生方向,一方面继续从事文化节目制作和其他文化活动,另一方面,通过阳光文化基金会这个平台,她可以比较潇洒自如地去做慈善事业。
告别的时候,杨澜微笑依旧,在初冬的鹏城,令人感觉如沐春风。回顾这位成功女性的前半生,是优雅的三次转身。在主持《正大综艺》如日中天的时候选择激流勇退,赴美深造;在运作凤凰卫视《杨澜访谈录》正当红的时候毅然辞职,创办大中华区第一个华语历史人文纪录片主题频道;在阳光传媒集团渐渐风生水起的时候飘然引退,洗尽铅华,回归主持和文化本业。从电视人到文化商人再到慈善家,面对关心她的观众,这次杨澜递上了她的第三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