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拉拉(指女同性恋)是一种时尚,一种很难被人欣赏的时尚。”Ju……
“我觉得拉拉(指女同性恋)是一种时尚,一种很难被人欣赏的时尚。”
June说。你无法想象,说这句话的是一个19岁的大学二年级女生;你更无法想象这位女大学生没有先天的同性恋取向,但她却渴望被人当成同性恋;你还无法想象,在我们的校园里,这样的女大学生不是少数。拉拉一词来自于英语中的“lasbien”,是中国女同性恋者通用的昵称,根据在同性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不同,拉拉的身份又分为“P”和“T”,“P”代表女性角色,而“T”则代表男性角色。本报记者历时两个月,跟踪多个大学女生的同性聚会后发现,不少女大学生正在把同性恋当成一种时尚。她们告诉暗访的记者:“在美国,每个拉拉圈子基本上都是由高层次白领组成,而时尚界、演艺界、体育界的众多明星也本身就是拉拉。这些人从某种意义上甚至领导了当地的时尚潮流。”
提到最近报媒上披露的香港艺人袁洁莹疑似拉拉的事情时,一位女大学生甚至和记者说,自己和袁洁莹一样,是P。她甚至饶有兴致的开始跟记者聊起了她们对T的欣赏标准:干净、温柔、帅气……
对于这样的现象,接受本报采访的多位社会学家表示惊恐,并表示希望大学生朋友能正确认识自己。 寻找拉拉 寻找大学校园中的拉拉其实并不困难。
拉拉的时尚聚会
聚会地点安排在上海一家著名的拉拉酒吧。从Cindy那里得知,她们这个小圈子的聚会时间和地点并不固定,这些一般都是靠互相熟悉的人通过网络和电话联系临时确定下来。这个周末的晚上八点,酒吧里已经有了不少的人。音乐的声音不大,却莫名地让人兴奋。幽暗的灯光下,熟悉的拉拉们有的聚在一起掷着色子,有的相拥在一起窍窍私语,单独前来者,则一般静静地坐在吧台前喝酒。中央的表演台上,一名戴着面具的女演员正在秀着动感而妩媚的舞姿,空气中混合着香烟、香水和各种化妆品的味道,隐隐然氤氲成一种直白的暧昧。
“我们聚会一般都会挑一些‘可靠’的地方,例如有拉拉跟老板很熟的酒吧,那样他们会安排人在聚会当晚在聚会地点外边拒绝那些没被邀请的人。”Cindy回答记者为什么这次聚会上的人大部分人都互相熟悉的问题,表示这主要是为了给新来的拉拉一个相对纯洁的感觉,也是为了“保护那些不愿意暴露在外界的拉拉”,是大学生拉拉聚会被默认的规则。她似乎是这种聚会上的常客,刚一进酒吧就熟练地跟认识的朋友打着招呼,不时夸张地尖叫着。有相识拉拉带了新的朋友过来介绍给她,于是又是一阵尖叫,一通拥抱,然后边喝酒,边谈论起发型、服装、化妆品这些女生永恒的话题。一名染着酒红色头发的P大声地对学校里女生的妆扮表示不屑,声称只有拉拉才是最会打扮自己也最时尚的女生。聚会一直持续到午夜时分。走出酒吧时,门口居然有几个男生在等着接人,Cindy不以为然地说,圈子也有很多双性恋的拉拉,她们都不会对男友隐藏自己的身份,女朋友来参加拉拉的聚会,代表她的时尚和品味,男友一般不会介意。坐在通宵巴士上,Cindy和刚才在聚会上认识的爱人仍然相拥在一起,大声谈论刚才的聚会,在旁人惊异的眼光中,脸上竟然是几分高傲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