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拉拉(指女同性恋)是一种时尚,一种很难被人欣赏的时尚。”Ju……
拉拉是一种时尚?
在采访大学校园中的拉拉的过程中,随着与这一群体接触得越来越多,一个迷惑越来越清晰地在记者脑海中生成。在几千年的东方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同性恋者一般被社会主流意识所排斥和歧视,因此同性恋者大多极力隐瞒自己的身份,而现在大学校园中的拉拉群体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不但对自己是女同性恋者这一身份并不回避,反而极力从言行上加以表现,甚至有很多大学女生对拉拉的生活心存向往。难道中国的大学校园中,有如此众多的性取向异常者?校园中的拉拉,大多是怎样的心理状态?
Cindy认为拉拉之间的性行为比男同性恋看起来要健康,因此,也更容易吸引那些初次来参加拉拉聚会的女孩投入其中,“说真的,有些出于好奇的同学私下求我带去聚会,只要她流露出一点好感,我都不会拒绝。有一部分在参加几次聚会后最终也成为了拉拉。”“有好几个女孩都是说舍不得那种温馨的感觉,两个人一起抽着烟,喝着芝华士,那气氛绝对小资。”
Cindy跟记者一字不漏的叙述柏拉图曾在《会饮篇》中赞赏同性之爱说的话:“这种结合不仅是性的结合,它根源与最深层的对于融为一体的渴望。”她也可以毫不费力的跟记者掰着手指头历数苏格拉底、柏拉图、毛姆、惠特曼等同性恋名人。据她介绍,文化多元化的上海是拉拉之风盛行得比较早的城市,早在2002、2003年,在上海20岁左右的人群,特别是大学生当中,拉拉就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2005年7月,记者通过一个拉拉网站找到了一个拉拉的QQ群,自称是一名拉拉,在经过发照片、语音聊天、视频验证等一系列的“验明正身”程序之后,记者终于得以加入这个群。在60多名20岁上下的拉拉成员中,记者很快便锁定了一名名叫Cindy的21岁上海女生,有意思的是她的QQ资料上,“性别”一栏上被填写成“男”,ID也非常男性化。但从后来她发给记者照片上看,Cindy是一个标准的美女,或许因为这个原因,她在这个群中人气很高,也显得很活跃。在跟记者的网上聊天中,Cindy自称是“不分偏P”,即可在同性关系中扮演任何一种角色,兼具T、P的特征,但总体上P的比例要大一些。记者以T的身份与她搭话,经过一个多月的聊天,终于熟悉起来。Cindy邀请记者见面,并参加她们圈子内的聚会。于是,2005年8月底,记者走进了一次拉拉的聚会。
“拉拉之间一般不会出现强迫、欺骗、性交易和另外一些‘肮脏’的东西。”在去之前
Cindy郑重地跟记者谈了一次话,似乎在打消记者参加聚会的疑虑,或者是想强调她对这个圈子的认识:“参加聚会也不意味着什么,只是给大家一个互相认识并交流感情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