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曾说唐太宗与宋太祖是“稍逊风骚”,他老人家为什么如此评价二人?我个人的理解是,毛泽东之所以说李世民与赵匡胤“稍逊风骚”,是从国体政治高度与国器施政纲领及国本长治久安能力方面评价的。因为毛泽东所说的风是《国风》,骚是《离骚》,也就是说李世民传太子位选接班人有误(另文专述),赵匡胤不懂国情民风与民众心声所求,没有追终慎远之政治抱负与完……
毛泽东曾说唐太宗与宋太祖是“稍逊风骚”,他老人家为什么如此评价二人?我个人的理解是,毛泽东之所以说李世民与赵匡胤“稍逊风骚”,是从国体政治高度与国器施政纲领及国本长治久安能力方面评价的。因为毛泽东所说的风是《国风》,骚是《离骚》,也就是说李世民传太子位选接班人有误(另文专述),赵匡胤不懂国情民风与民众心声所求,没有追终慎远之政治抱负与完整的国体、国器、国本之施政体系。思维定势仅局限在保全自身皇位及家天下方面,以防弊制武,求稳怕乱作为治国施政纲领,如此政治智慧不足和御治能力不佳的治国本领,国岂能强?民怎能富?治如何久呢?那么,有哪些事可以证明赵匡胤稍逊风骚呢,我个人认为,从赵匡胤陷害前任,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这三件事的连贯动作分析,以杯酒释兵权开始实施防弊之政的治国方针为要,显示并证明了赵匡胤的稍逊风骚。简述如下,与史友们商榷。
一 杯酒释兵权埋下了大宋后期积贫积弱的祸根
若说小赵同志弱智,他的粉丝会与我干架,但说他没有大家政治头脑与政治韬略,则一点也不委屈他。试想一下,唐后五代十国由赵宋统一后,百姓想的是什么,盼的是什么,他心知肚明,但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朝思暮想的是如何使大宋避免成为五代之后又一个短命王朝,因此,他殚清竭虑地制定了一些针对性极强的政策措施,以防弊之政,作为立国和治国的根本大法。所谓防弊之政,就是避开民生与强国,围绕着预防无状的奸佞、邪政、内患而展开的,所以,皇位一到手,他就来了个超水平发挥的强权政治——杯酒释兵权,以扫清实施防弊之政的种种阻力与障碍,但是,大宋王朝也就由此拉开了防弊积弱之序幕。有朋友会说,政权稳定是施政的前提与条件,此观点正确无误。但小赵同志的政权稳定是建立在无民之本这一基础条件与基本前提之上的,所以,此政权表面稳定而内含许多颓势。
防弊之政的第一场大戏是收权,即尽可能地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从制度上保证藩镇割据局面不再出现。具体的措施就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等几个方面。稍夺其权就是逐渐收取各地官员手中的权力。设通判一职,由京官担任,对节度使形成牵制;节度使只负责所在地的政事,而军事则由中央委任文官管理;将节度使演变成虚职,只领俸禄而不赴任;实行地方官员三年一调动的制度;加强通判的监督权,凡事需经节度使和通判共同签字方能生效,以加强并保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制其钱谷就是将节度使手中的财政大权收到中央,各洲的赋税钱财除留所需经费外一律上缴,由中央财政统一管理、调配;收其精兵就是将地方的精锐部队尽量收入中央禁军,地方则统领老弱病者,使地方部队无战斗力。尽管赵匡胤依据宰相赵普提出的“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十二字方针,分别从政权、财权、军队这三个方面来削弱藩镇,达到了强干弱枝、居重驭轻的目的,使得宋代君主独裁体制得到了空前的巩固和加强。但这些措施也使得官员增多,开支增大,权力互相钳制、地方实力削弱,同时播下了日后积贫积弱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