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曾说唐太宗与宋太祖是“稍逊风骚”,他老人家为什么如此评价二人?我个人的理解是,毛泽东之所以说李世民与赵匡胤“稍逊风骚”,是从国体政治高度与国器施政纲领及国本长治久安能力方面评价的。因为毛泽东所说的风是《国风》,骚是《离骚》,也就是说李世民传太子位选接班人有误(另文专述),赵匡胤不懂国情民风与民众心声所求,没有追终慎远之政治抱负与完……
宋朝皇帝大多也能从大局出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公天下的面貌。宋朝士大夫虽然在具体问题上对皇权形成制衡,但在思想上又竭力鼓吹绝对单方面和无条件的忠君观念,并将其提高到了人生第一原则和天理所在,视其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忠君现象在宋朝是一个显著的现象,这与宋太祖的大逆不道,不忠不孝不无关系,所以形成了如此大的反差。同时他也清醒地意识到,象他一样富有智谋的人还大有人在,不倡导忠君思想,再出现一个象自己一样不忠的人,大宋江山即刻就亡。不过总体来看,宋朝的皇权在官僚体制约束下尚未膨胀到过高的程度,对臣下的人格和尊严还保有一定的尊重,与士大夫集团还能在政治领域较好地协调关系,这都是与后代所不同的地方。但过多的务虚与一味的抓意识形态建设,用今天的话说不注重发展经济,国强民富也就无从谈起。
宋朝以上三项主要施政措施,均未解决国体、国器、国本、强国、民生、民富等根本性问题,所以我说以文制武之施政方略与配套措施不仅未促进国家的发展稳定,反而加速了国势衰运及国弱民穷步伐。
三 赵匡胤无国本支撑的防弊方针和制武方略注定了宋朝的国势衰败
宋朝防弊之政与制武方略是在总结前人失政亡国基础上加以提炼所形成的新的御亡之策,有术、有效,几乎无一遗漏,但却不是强国富民的根本大法。北宋建国约百年后,其建国初期的“防弊之政”与“以文制武”隐患和缺陷就逐步显现出来,其中最集中的表现就是积贫、积弱现象严重。(所谓积贫就是财政危机。所谓积弱就是军力衰弱不振。)
积贫方面的表现是:冗官、冗兵、冗费现象严重。真宗以后,官员队伍日渐增长,严重超编,军队数量更是恶性膨胀,官冗、兵冗也就导致费用愈冗。如此就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加之财政管理不善,机构重叠,彼此牵制、扯皮,收入分散各处,互不相知,互不调用,库存财物不参与流通,为贪官污吏中饱私囊提供方便等,使财政入不敷出。
积弱方面的表现是:宋朝虽斥巨资养兵、养官,却未得其用,对外被动挨打,屡战不胜。自太宗二次北伐失利后,宋兵不敢北上,辽国则掌握战争主动,频频南侵,宋朝廷被迫与辽签定“澶渊之盟”,换得苟安。与西夏持续了七年的宋夏战争,也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宋朝军队无战斗力的主要根源是军政败坏,招兵过滥,素质下降,军士骄惰,训练松懈;军事指近挥混乱,武将受制于文官,兵权分散,令出多门,互相牵制;兵不识将,将不专兵,上下无凝聚力;消极防御,战略呆板,兵分势孤;忽视将材培养,每临战事多有失误等,这些都是“防弊之政”所带来的恶果。
大宋朝从小赵同志杯酒释兵权后实施的治国方针和方略所造成的日后积贫积弱国势,直接导致了大宋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仅次于晚清之前最窝囊无能的一个弱势王朝。以下五事可以佐证。1宋真宗御驾亲征与辽交战首胜后,就求和心切,指示谈判使臣不惜让步,最后达成协议:宋、辽二国互为兄弟,各守边界,互不招降纳附,取消敌对行动,宋为兄,辽为弟,辽萧太后为叔母。北宋每年要向辽交纳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此协议为“澶渊之盟”。(河南濮阳,时称澶渊郡)时1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