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曾说唐太宗与宋太祖是“稍逊风骚”,他老人家为什么如此评价二人?我个人的理解是,毛泽东之所以说李世民与赵匡胤“稍逊风骚”,是从国体政治高度与国器施政纲领及国本长治久安能力方面评价的。因为毛泽东所说的风是《国风》,骚是《离骚》,也就是说李世民传太子位选接班人有误(另文专述),赵匡胤不懂国情民风与民众心声所求,没有追终慎远之政治抱负与完……
2宋徽宗听说金兵要二次南下,连忙退位做太上皇,让由太子继位的钦宗到金营投降,立张邦昌为傀儡皇帝。但并未逃得厄运,徽宗本人,儿子钦宗、后宫、官僚、百共等数千人被掳至金国,并被掠夺了大量的金银珠宝,珍贵图籍等,这就是著名的“靖康之耻”。时1127年。3宋高宗看到岳飞等人打了胜仗,金兵全线崩退,不仅不乘胜追击,却强令各路宋兵撤兵,解除韩世忠等人的兵权,逮捕岳飞入狱,与秦桧执意求和,公元1141年,宋向金称臣,保证世世代代、子子孙孙谨守臣节。每年向金纳岁币银绢各25万两。二国重新划界,宋割地唐、邓二洲及商、秦二洲的各一半与金。此协议为“绍兴协议”。时1141年。4 宋孝宗时主张抗金,但充其量示过是宋对金不再称臣而称侄,岁币减为银、绢各20万两,双方各守旧疆,此协称为“隆兴协议”。时1164年。5宋宁宗时宋对金和叔改为称伯,岁币增为银、绢各30万两,另交纳犒劳军银300万两,此协为“嘉定和议”。时公元1208年。
宋太宗继承哥哥遗志,继续实施赵匡胤的治国方针和方略后,又造成了其它三方面的社会负面影响,加剧了国之衰势。一是高官守旧苟且无贤相辅佐。宋初以防弊之政为核心的治国方针,逐渐演变成家法制度,历代帝王将其视为宗旨,只能依附而不能更改,提拔官员,任用宰相也多是因循守旧,苟且奉承之人,典型的例子如吕端、李沆等守成之相。个别有开拓精神,勇于承担责任,想干点事的人,则总是不合时宜,难以酬志,如寇准等相。
宋时无为治国思想的盛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无为,而是掺杂了防弊之政内容和种种限制的方略措施。由于防弊原则的出发点就是体现消极思想,宁可不求有功,必须先求无弊。加上机构重叠,官员繁多,权力不专,责任不清,互相牵制动辄责咎,导致官僚们遇事唯恐承担责任,皆以老成持重为标榜,无过贤于有功,形成“守道者以躁进为耻,怀能者以自炫为非”的官场风气。如此社会时尚和为官之道与宋朝的积弱、积贫现象严重密切相关。二是士大夫官僚阶层的无为弊端间接造成国之衰势。
宋朝施政的一个特点是,以作风、观点不同之人共谋朝政,彼此异论相搅,使之各不敢非,鼓励风闻言事和进谏劝诫,这样的做法本来是为有利于更广泛地反映士大夫阶层的意见,收集思广益之效,预防错误决策,保证政治稳定。但出台这种政策的动机和出发点则是防范大臣专权,仍属消极防弊之策,故而形成了士大夫官僚集团的共同为政特点,这就是:重义轻理,重名轻实,重道德轻事功,重原则轻表现,重动机轻结果等,政府所倡导的这种无所作为思潮,就愈使贫、弱现象积重难返。
三是如此方针策略所形成的体制与机制,促成了帝王个人能力日益下降,君主霸气全无。宋徽宗在位二十多年,政局黑暗,已呈覆灭之象。蔡京当政,沿用王安石新法,刻意发展其敛财功能。更改盐法、茶法、币制等,一切以搜刮为目的,所得皆进皇室私门,以供皇帝、权臣们挥霍之用;徽宗并听从蔡京之言,极尽奢侈享受之极,不仅固宠蔡京一人,同时还宠信奸佞王甫、高逑、朱面,宦官童贯、杨戬、梁师成等人,他们相互之间沆瀣一气,腐败之至难以语述。徽宗还迷信道教,大兴土木,组织民众进贡花石岗等,各级官吏则乘机敲诈勒索,民不聊生,各地起义不断,不久北宋就被女真族之金朝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