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曾说唐太宗与宋太祖是“稍逊风骚”,他老人家为什么如此评价二人?我个人的理解是,毛泽东之所以说李世民与赵匡胤“稍逊风骚”,是从国体政治高度与国器施政纲领及国本长治久安能力方面评价的。因为毛泽东所说的风是《国风》,骚是《离骚》,也就是说李世民传太子位选接班人有误(另文专述),赵匡胤不懂国情民风与民众心声所求,没有追终慎远之政治抱负与完……
由宋初防弊之政形成的后期积贫积弱国势,其结果导致了北宋灭亡,由此再分析承弱继贫而建立的南宋王朝,其国势益弱与短命也就必然了。从国势与帝王个人的角度分析,南宋衰亡的主要因素是:1战略失误。北宋被灭以后,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赵构被臣下拥戴即位,建都河南商丘。
此时,金人初入中原,立足未稳,宋朝全国军民有签靖康之耻,反金热情高涨,但由于缺乏统一领导,各自为战。宋高宗即位伊始,并未充分利用全国军民的抗金热情,相反,他却怯于金军兵威,消极避战,未能利用这一机会收复失地,反而逃往杨洲,主战宰相李纲上任不足百天,就被免职。金国则乘机进攻河南、陕西。2帝王私心。前文讲到,宋高宗主张议和投降的目的是出于他的二个私心,一是担心打了胜仗,钦宗就会班师回朝,他得让位,做不成皇帝了,二是他天性懦弱,在金国做了一段时间的人质后,从心里惧怕金国军队,胆小如鼠,不敢与金国交战。3君臣共降。宋高宗由于在金国做过人质,对金国有一种后来居生的恐惧;宰相秦桧初为北宋高官,也曾力主抗金,后被金人俘虏到金国生活几年后,可能被其赤化或被其威吓,回宋后,即主张投降议和,提出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投降主张。如此,便吻合了宋高宗议和、妥协、投降的政治路线。
君臣共识,有了一致的政治投降路线,秦桧便极力尽臣之忠和臣之能,先后助主立下了签定了“绍和协议”;杀主战派岳飞;削减武将兵权等功劳。被高宗封太师、国公、终身任相。南宋经奉桧专权,其积弱不振的国势就基本确定。(至南宋第二位皇帝孝宗时恢复岳飞的名誉;至南宋第四任皇帝宁宗时,取消奉桧的爵位,封号改为“缪丑”,追岳飞为鄂王。)4 军队失控。宋朝重文轻武,以文制武的家法,在南宋建立之初一度受到破坏。经激烈战争,宋军主力大都遭一到遣散,随后又被重新收编组建。就在重编过程中为武将们重新扩张自己的势力提供了良机,而南宋处于流离颠沛之中,一时无力干预。相反为内平动乱,外御金人,不得不给予诸将以较大的自主权。
韩世忠、岳飞、刘光世、张俊等将领各拥精兵,自擅兵权,民间皆以韩家军、岳家军称之。他们此时的地位已与文臣平起平座,飞扬跋扈不服朝廷调遣指挥之事时有发生。朝廷甚至于不了解各大将军所辖军队的人数。这就为宋高宗诛杀岳飞,削减武将势力,维护祖宗家法提供了政治借口和依据。5帝王个人能力因素。1258年,蒙古军队攻宋,宋理宗封妃弟贾似道为相。贾似道曾在军前私订和议,回来却谎称大捷。居相位达16年之久。理宗死后,度宗即位,呼以师臣,朝中官员则称之为周公。贾似道当政时,财政匮乏,纸币泛滥,民间怨声载道。他则权势鼎盛,穷奢极欲,于西湖之畔广筑亭台楼阁,日夜淫乐,遇有敌情谎匿不报。恭帝时,元军攻至襄阳,贾似道被迫督师迎战,大败后,归途中被仇人所杀。南宋后期理宗、度宗、恭帝三人合用一奸相佞臣,可想而知,南宋后期的帝王昏庸无能到了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