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曾说唐太宗与宋太祖是“稍逊风骚”,他老人家为什么如此评价二人?我个人的理解是,毛泽东之所以说李世民与赵匡胤“稍逊风骚”,是从国体政治高度与国器施政纲领及国本长治久安能力方面评价的。因为毛泽东所说的风是《国风》,骚是《离骚》,也就是说李世民传太子位选接班人有误(另文专述),赵匡胤不懂国情民风与民众心声所求,没有追终慎远之政治抱负与完……
四 积贫积弱之久弊导致大宋强国富民改革思想与措施难见成效
客观公正地说,大宋王朝的皇家当权者也意识到了国之衰势的危机,也曾启用能人尝试着进行了强国富民改革。当时最著名的改革人物有二个,一个是范仲淹,一个是王安石。
范仲淹的主要改革思想是:欲强国,先富民,欲富民,先整治官吏,欲整治官吏,先裁冗滥,选聘使用贤才。但他的改革方案一出台,便以失败而告终,原因是他直接从整顿吏治下手,与同属既得利益者的整个官僚集团为敌,难度、阻力过大,无政治和社会基础,故而失败。同时也可以说范仲淹的改革失败是败在制度的执行者身上。
王安石的主要改革思想是:以富国强兵,扭转贫弱日积趋势为目的,以理财为先务,首重开源,次重节流。他主张通过发展生产、开发人力及自然资源来增殖社会财富,其见解观点显然高出时辈同僚。王安石改革变法涉及很多方面,主要的有三大部分,一是富国,二是强兵,三是培养人才。他的农业政策主要是青苗法。各处官府于每年青黄不接之际,分二次贷款给农民,收成后加收利息20%~30%,随夏秋二季以二税的形式还官,借贷听从民众自愿。他的商业政策主要有三点。
一点是均输法,减少政府的采购费用和运输费用,降低商人所获利益,政府拔款流动资金。二是市易法,政府出流动资金收购滞销商品待市场所需时出售,并依据市场情况调节物价。三是免行法,由商铺提供实物纳税,改为上交现钱,政府以现金采购所需物资,这样即可降低采购成本,又可防止官吏从中渔利和勒索。他的军政策主要有四点。一是实行保甲法,家有二男以上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军训,平时夜间轮差巡逻,维持治安,此法旨在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而最终取代募兵制。二是将兵法,在精减部队的同时,设以将为名的编制单位,挑选有作战经验的武官任将,旨在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三是保马法,由官府养成马改为民众养马。四是设立军器监,负责制造兵器,提高兵器的制造质量。他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政策是,改革科举,废除浮华无用的诗赋考试,而进行致用考举,并增加了一些实用的考试科目。他的改革并未富民使百姓的负担减轻,仅是变相的增加了国库收入,国强则徒有其表。青苗法不是刺激生产,而是阻碍了生产,百姓怨声载道,富了地方官吏,有钱人不愿意借贷也勒令其借,无钱者相借贷而又不借,恐其难以偿还。强兵法也并未提高部队的战斗力。设军器监生产出大量兵器,可供十年之用,保甲民兵的战斗力远不及正规的禁军,而且保长差役保丁,保丁反抗为贼盗的众多,使富国强兵成为梦想。从总的分析来看,范仲淹的改革失败是败在制度的执行者身上,而王安石的改革失败则败在其制度本身。对防弊之政所带来的弊病采取回避态度,是勇于治标,而不敢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