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人都知道,在十四世纪,法兰西出了个美貌绝伦的圣女贞德,为了民族的解放运动,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可谓“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谁知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内地的北京、上海、广州等现代化大都市,也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了不少“贞德式”的女青年,为了追求经济上的独立自主和人格上的完整自由,她们也是抛青春洒汗水,可惜,百般修炼下来没有成为“圣女”……
据有关资料显示,现在京沪穗三地的“剩女贞德”越来越多,光是北京,70年代出生至今单身的大龄男女就有50万人,其中女性超过6成;在上海和广州,则超过86万名的70年代适龄女性至今未婚,比10年前多了24万人。与此同时,男性独身的比例却下降,由10年前的36%下降至现在的34%。“剩女”“剩男”有一个明显区别:“剩女”中三高人士(高学历、高收入、高层次)居多,“剩男”则向三低人群(低学历、低收入、低层次)逐步滑落。这就意味着大量的“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的简称)们所要面对的将不是同样受过高等教育的唐僧们,而是一大群“小时候缺钙、长大了缺爱”的虾兵蟹将。
我估计,“剩女贞德”们个个心高气傲,谁也不愿意一朵鲜花就这样插在牛粪上,她们都幻想着自己心中的另一半是汤姆-克鲁斯、是比尔-盖茨,甚至是同时装载了帅气、品德、智慧、财富等多种功能的“超男”,只可惜始终是个遥不可及的梦,就像小时候看的童话故事《水晶鞋与玫瑰花》,谁都想嫁给那个英俊富有的王子,可水晶鞋只有一双,就算你幸运的得到了,穿在脚上还未必舒服。
所以“剩女贞德”们要想走出婚恋的怪圈,获得真正的幸福,就得放下架子,您已经脱贫致富了,为什么不能来点“扶贫”精神啊?(“扶贫”当然不是非得嫁贫下中农不可,而是审时度势,适当屈就,比如您是女研究生,能不能下嫁男本科生?您是女局长,男科长如果有合适的您嫁不嫁?)苏联影片《办公室的故事》中那个女局长就是勇于“扶贫”的典型,敢于和手下的男职员“眉来眼去”,最后皆大欢喜。试想,如果女局长老想以她四十岁的高龄、铁桶般的“注水”身材,企图嫁个男部长男主席什么的,恐怕“半老徐娘”最后熬成“全老徐娘”也没戏!最后“白骨精”都变成“北大荒”(北京、大龄、情感始终荒芜的简称)了,恐怕悔之晚矣!
也许您身边就有不少潜力股,保不齐在您的慧眼之下茁壮成长为又一个李嘉诚和比尔-盖茨呢?当年毛主席怎么教导我们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话不仅适用于革命干部,同样适用于在婚恋上总是处于荒山野岭地带的“剩女贞德”们。(有情人且过得有滋有味的不算,这里专指没有异性伴侣的“剩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