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恋爱的男女就像是一壶架在火炉上烧着的水,等毕业后,有些人会化作水蒸气飞走,有些人还留在水壶里作为水而存在,而化作水蒸气的水和留在水壶里的水再也不会有交集。▲他依然如故地关怀宠爱着自己的“小妹妹”,还像以前那样乐于帮助人,喜欢交朋友,喜欢玩。可这些,已经无法满足长大了的我。▲我们谈恋爱时也会付出感情,只是我们不想让这种感情变得过于压抑……
▲大学里恋爱的男女就像是一壶架在火炉上烧着的水,等毕业后,有些人会化作水蒸气飞走,有些人还留在水壶里作为水而存在,而化作水蒸气的水和留在水壶里的水再也不会有交集。
▲他依然如故地关怀宠爱着自己的“小妹妹”,还像以前那样乐于帮助人,喜欢交朋友,喜欢玩。可这些,已经无法满足长大了的我。
▲我们谈恋爱时也会付出感情,只是我们不想让这种感情变得过于压抑、过于沉重,成为彼此的负担。
▲他说他是抒情性的男人,他不喜欢约束自己,他喜欢不停地追逐新鲜感。
想着每一个合唱《梁祝》的日子
一个朋友曾经告诉我,“大学里恋爱的男女就像是一壶架在火炉上烧着的水,等毕业后,有些人会化作水蒸气飞走,有些人还留在水壶里作为水而存在,而化作水蒸气的水和留在水壶里的水再也不会有交集。”我一直不相信,“为什么烧着的水不能一起沸腾、一起或飞走或留下呢?”大四毕业的那一年,我终于明白,朋友的话是对的。
认识男友是在大一的舞会上,他一个人默默坐在角落里,目光深沉而忧郁,像从另一个世界里走来,冷眼看着我们这个喧嚣吵闹的世界。不知为什么,我立刻被他吸引了,跑上前去邀他跳舞,我们就这样相识了。他叫晓寒,来自北方,沉默寡言,做事严谨,我则是个南方女孩,生性活泼,大大咧咧,同学们都很奇怪,如此强烈的反差怎么也能奏出恋爱的乐曲。可是爱情,有时候没有任何理由。
转眼到了大四,离别的伤感笼罩着整个校园,到处是不舍,到处是眼泪。我们这个学校是个三流大学,学生毕了业大都是回家乡,想留在大城市简直是天方夜谭,除非家里有关系。在校谈了恋爱的情侣们也大都劳燕分飞,铁了心朝一个城市奔的,几年来学校也只有几例,而且大部分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生活极为艰难。
短短一个月,寝室已经有两个女孩遭遇“毕业分手”的命运了,我相信我和他的感情一定不会如此脆弱。晓寒以他一贯的沉默对待即将到来的别离,我们依然像往常一样漫步校园,依然会逛逛商场、看看电影,只是彼此谁也不提离别,不提未来。
终于到了吃散伙饭的日子,离别进入倒计时。酒酣之时,大家又起哄让我和晓寒合唱《梁山伯与祝英台》,晓寒这次没有推辞,很爽快地站了起来。
“那一日钱塘道上送君归,柳荫之下做大媒,九妹的姻缘你亲口许,求亲我特为上门来……”晓寒把目光转向我。
我马上接道:“梁兄啊,你道九妹是哪一个,就是小妹祝英台……”
此时已有很多人不胜酒力,渐渐放纵起来。班长站起来大喊:“大家都把四年中没做完的事情今天做完,不然再也没有机会了。”大厅里顿时嘈杂起来,暗恋了几年的双方开始诉说衷情,曾有隔阂的同学也开始冰释前嫌。最后,哭声连成一片,有低声抽泣的,有互相擦眼泪的,有相对无言的,也有抱头痛哭的。
正在我眼泪泛滥之时,晓寒悄悄拉着我来到了一个僻静的地方,说有事情要跟我说。我以为他要送离别礼物,谁知道晓寒却对我说:我们分手吧。我以为他在跟我开玩笑,可是看他的表情,却是出奇的冷静。
那天晚上我哭得很伤心,同寝室的姐妹都劝我看开一些,因为这是迟早的事情。寝室长说得更恳切:“谈恋爱不是几句甜哥哥蜜姐姐就拉倒的,还有很多现实的问题要去面对,晓寒这么做,其实是对你负责。你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北方那么冷,你这金枝玉叶能承受得了吗?晓寒其实只是不想牵累你。”
我不明白,难道距离就能阻挡所有的爱情吗?他可以留下来,我也可以追随他去北方,不管面临多少困难。即使暂时两个人不在一个城市,也不能说分手就分手啊。
我不甘心就这样放弃,想要找晓寒说清楚,可他一直没给我机会。后来,晓寒的一个哥们儿告诉我,从大一开始,晓寒就是一定要回家乡的,母亲的坚持让他没有任何别的选择。也直到那天,我才知道晓寒是单亲家庭里长大的孩子,父亲早年就离开了母亲,而今,儿子是母亲惟一的依靠。
我把去北方的念头告诉父母,家人死活也不同意。在失恋的痛苦和家庭的冷战中,我生病了。晓寒来看我,我本以为可以挽回,但是那天父母和晓寒在客厅里聊了一下午,最后,晓寒一个人走了,甚至没有对我说一句再见。三天后,父母决定送我出国。我想那天下午,父母也是这样告诉晓寒的吧。
毕业那天是我的生日,在寝室为我庆祝生日的女生们,又唱起了《梁祝》。
我又想起每一个和晓寒合唱《梁祝》的日子,如今,都已成过眼云烟。
(实习生 郭韶明采写)
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
我大三,玩摇滚的,恋爱对于我而言,就像一场游戏,女友呢,则是无聊时的玩伴而已。
在学校,我和几个哥们儿组建了一个乐队,我是吉他手兼主唱。平日里大家出去喝酒、泡吧,身边都要带个女孩,但大都常换常新,在我们的观念里,似乎只有这样才够有面子。虽然明里不说,大家暗中都在攀比谁的女友最漂亮。所以,我们身边的女生,总是时常变换着不同的面孔。
和我交往的女生,也都是很看得开的那种。大家共同的信条是“合则来,不合则去”,在一块儿玩,图的就是开心。彼此在一起,会觉得很自由、毫无压力、毫无负担,完全没有爱情小说里那种压得人喘不过气的责任与痛苦。很多人说我们在玩弄感情,其实不是,起码我认为不是。我们谈恋爱时也会付出感情,只是我们不想让这种感情变得过于压抑、过于沉重,成为彼此的负担。
去年,一个和我交往的女生告诉我:“你只适合谈恋爱,不适合结婚。”我承认这一点。像我们这样的人,一切没个定性,未来对于我们来说等于虚无。我们活得很放纵,也很自我:会为买一个效果器把生活费全花光,然后买一箱苹果啃一个月;喝醉了酒会打架斗殴、惹是生非,被派出所关几天,出来还是无所谓。“没有安全感”是女生对我们常有的评价。
但我们也很懂浪漫,会送大把大把的玫瑰,会为女友写歌,在她们宿舍前为她弹吉他,会为她安排浪漫的烛光晚餐。我想,这就是我们能吸引她们的地方吧。
欣欣是和我交往最久的一个女生,从认识到现在时隔一年零三个月。认识她那天,我坐在未名湖边的草地上练琴,她则坐在旁边听,那段时间我天天练,她就天天去听,在旁边也不讲话,乖巧而恬静。以后的日子,每每我们乐队有演出,她都是忠实的观众。后来我得知她是外语系的“系花”,漂亮而聪慧。
和乐队里的人在一起,大家总是闹哄哄的,讲些无聊的事,开些无聊的玩笑。而欣欣,总是微笑地坐在我身边,有一种天生的宁静与温柔,和圈中别的女生都不相同。她了解我的一切,也理解我的一切。曾经有段时间,她看了《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后,告诉我:“我们也约好毕业那天一起失恋吧,我觉得那样很美。”的确,我给不了她幸福,这,她很清楚,我也很清楚。听了她的话,我抚着她的头发回答:“好,一言为定。”
现在我们还在一起,只是因为有了那个约定,我们更珍惜现在每一个在一起的日子。这样的感觉、这样的生活让我们感觉很轻松:为爱而爱,而不是为责任、为婚姻而爱。
关于爱情,我们到底要什么
时常会在拥挤的街头看到吵架的小情侣,不到20岁的年纪,生气、哭闹和撒娇都肆无忌惮、理直气壮。于是便想,那些赌气甩手而去或者满脸委屈、泪光盈盈的小女孩儿,是否一定会坚守今天的爱情?
关于爱情,我们到底想要什么?那些最初的感动和憧憬,有多少能够持久不变?
19岁的时候,我爱上过一个男孩子,就在他深情地唱《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就在他踩着水样的乐声在舞会上笑容灿烂地向我走来的时候。
那是一个跟我所熟悉的男生完全不同的小伙儿。我应该算是个好学生,成绩好,守规矩,一直当学生干部,我身边的那些男孩子,也差不多是这个样子。可我对这一切感到厌倦,或者说,因为熟悉而不再新鲜。他属于那种完全与众不同的那类人,唱歌、弹吉他、打球、游泳、溜冰,郊游,总之与学习无关的,我所不擅长的一切,他都在行。他给我打开了另外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世界的另一面,自由、广阔、无拘无束。更何况,他天生是一个好大哥,站在他身边,我会觉得心里很踏实。初次离家的种种不适应,都在他的关爱与呵护里烟消云散。
那时候,他已经开始工作。比起校园里的那些小男生,他显得成熟、稳健、与众不同。他曾是系里的自费生,所以当系里的老师知道我们谈恋爱之后,没有人不皱眉头。因为在老师们眼里,他不是个好学生,不务正业,勉强毕业而已。
我辞去了学生干部,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并非为他,而是我想要过自己的、不受约束的生活。在学生工作处的老师跟我说“你不可以这样消沉”时,我在心里暗笑。“凭什么我听你们的话、按你们的要求做就是积极?”我逃避所有的集体活动,跟他去看电影,逛夜市,出去旅游,为他们一群人的热情幻想和创业计划所激动。
我沉浸于他给我描绘的远大宏图,我看待和衡量事物的标准不再只是简单的好坏对错。我开始逃课,躲在图书馆里读那些他提及的书。和他不同的是,我喜欢我的专业,并且认定我能在这个领域里做得很好。我那时很少想过,在学业素养上我们的差距。我们相识之初,不管是知识、阅历还是生活经验,他都表现出一定的优势。这些,也是我当时喜欢他的原因。此后的几年里,我一直努力让自己变得出色。这可能是一直以来当好学生的惯性,为了一个目标,一步步接近。但他却永远像我最初认识的那样,走了一个圆圈,又回到起点。
其实,一个人谈论一本书名,并不意味着他读过这本书;一个人知道一些观点,也不意味着他深刻地领悟或研究过它们。很多东西都可以高谈阔论,但踏实走每一步很难。要将理想变为现实,需要才干,更需要持之以恒。
毕业后的几年,他不停地换工作。开始我相信,是工作不合适他,老板有眼无珠,可后来,我感觉,事情没那么简单。三年级下半学期,我实习了半年。这半年,我不再是通过他来了解社会,而是自己真正走进校园外的世界,去体验。我开始接受一些在自己专业领域内做得出类拔萃的人,知道优秀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他一如既往地呵护着一个小妹妹,却没有意识到当年那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儿在一天天成长。几年过去了,除了换了一家又一家的公司之外,在事业上,他一无所获。突然有一天,当他再给我描绘另一个“宏图”时,我不再激动而是感觉厌倦。当初,和他一起做电脑配件销售被他认为是没有出息的同事,如今已经有了自己的小公司。很多事情的结果并不是他所说的那样。我开始仔细考虑一件事,而不只再相信他的说法。再后来,我终于明白,他其实就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他的能力决定他永远不可能实现那些伟大的计划。
是的,他没有改变。他依然如故地关怀宠爱着自己的“小妹妹”,还像以前那样乐于帮助人,喜欢交朋友,喜欢玩。可这些,已经无法满足长大了的我。一个优秀的男人,应该才华出众,事业有成。他身上那些曾经让我喜欢的东西还在,但它们已经不再成为爱情的理由。在我大学毕业前夕,我们分手了。
(阿芒)
我不能跟别人分享他的爱情
与浩分手以后,我常自问,我们之间的关系到底算不算爱情?
浩是我们学校的“名人”,人帅,又很活泼,学校里有什么活动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一向很招女生喜欢,周围总有一帮女生围着他转。我和浩同班,有一次校园歌手大赛,浩以一曲《风往北吹》夺得第一,从那时开始,我在心里喜欢上了他。
一晃两年过去了,大三的时候,我与浩碰巧分到一个课题组,两人有了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浩来自日喀则,他告诉我日喀则有着最美的天空,那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纯净而美好。我家在上海,从小生活在都市,我很向往他描绘的那种天空。听他抱着吉他轻轻地唱“我的家乡在日喀则……”看着他微黑的皮肤闪着光,我禁不住心旌摇动。
一天,我们在一起做课题活动策划,挨的那么近,我累得人困马乏,浩开玩笑说借你个肩膀靠靠啊,我便靠在浩结实的肩膀上。浩就势吻了我,慌乱之间我甚至忘了闭眼。经过无数次美妙幻想的初吻就这样被他掠去,由此也开始了我的初恋。
浩在校外租了一室一厅的房子,我常去,原本没吃过一丁点儿苦的我,为了浩居然也样样拿得起,给浩提前备好早点,把他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熨得平平整整,早上还打电话去叫他起床。我愿意为他做一切,因为他是我的爱,他填满了我整个的心。
两人开始出双入对,牵手同行。浩说他会对我好,会好好地疼我爱我。那段时间同学们都说我浑身洋溢着恋爱中人特有的光采。
我以为这样的幸福可以到永远,但一个意外的相遇却一下打碎了我的梦幻。
那天我没打招呼就去了浩的小屋,刚到门口就听到有女孩的笑声,我心里一惊,手抖得差点拿不住钥匙。打开门,迎面就看见浩大笑着搂着一个女生,那个女生我也认得。我呆住了,浩倒是很镇定,他送走了那个女生,回来认真地跟我谈。
他说他喜欢有多个女朋友。他说男人都这样,说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里把男人分成两种:抒情性的和叙事性的。他自己就是抒情性的。抒情性的男人在所有的女人身上寻求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存在于他们一如既往的主观梦想中。他们在女人身上寻求的其实是他们自己、他们的理想,又因为理想注定是永远寻求不到的,于是他们会一次又一次失望,这种推动他们从一个女人到另一个女人的失望,又给他们的感情多变找到了一种罗曼蒂克的借口。
我问他说爱我是真的吗,他说是真的,但他喜欢别的女孩也是真的。他说他不喜欢约束自己,他喜欢不停地追逐新鲜感。
心痛到碎裂,才知道自己爱他爱得有多深,可是我不能接受他的这种爱情观,爱对我而言是惟一的,我不能跟别人分享他的爱情,这不是爱。我什么也没说,转身离开了那间曾令我心醉又让我心碎的小屋。
在即将毕业的时候我们分手了,浩不止一次地找过我,但我决意不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