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上讲,儿童有哪两大类需要?幼儿有两类需要:一是心理需要,二是规范需要。心理需要是孩子自身对欲求的体验,如婴儿刚出生就有生理需要——吃和睡。婴儿只要吃饱、睡足就感到愉快,如果饿了或突然被吵醒,就会哭闹。出生2~3个月的乳儿会产生与成人接触的社会需要,喜欢有人逗他玩,如果独自一人就会哭闹。4~5个月的孩子有摆弄物体的需要,在玩弄鲜艳玩具时会……
快感欲: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这是儿童的性欲本能。这种解释容易引起误解,我们一般称之为快感欲。小狗在一起会互相挤压、撕咬,猴子在一起会有互相“抓蚤动作”,家中养的小猫,你顺着毛给它捋几把,它会高兴地舔你的手。托儿所里常常发现,现在独生子女二三岁玩生殖器的现象不算个别。有人认为这是社会风气不良在儿童身上的反映。这可能有点冤枉,实际的原因是:儿童得不到皮肤快感而去自找出路。三、四岁的孩子好好地会找母亲胡搅蛮缠、吵闹不休,大人说这些孩子“骨头痒”,从心理学上讲倒是讲对了一点。人的快感部位和动物一样,凡是容易痒痒的地方、毛发部位以及有腺液分泌的口、唇、眼、阴部等都属于快感区。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人都会“骨头痒”。
亲和欲:喜欢和别人一起活动,过去社会学家认为这是人的社会性表现。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动物和人一样都具有这种本能欲望。被新猴王撕咬得伤痕累累的老猴,尽管失去了权势,仍不愿离开猴群;谷场上的小鸡都是挤在一起觅食。喜欢和其它同类亲和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安全需要,一旦失去了别人的亲近,儿童的情绪就会不稳,心灵就会“营养失调”,影响智力的发展。
怎样满足儿童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的需要?
婴儿极缺乏自助能力,甚至大一点的儿童仍需要有人照料,要感到安全,从恐惧中解脱出来。使孩子感到安全的措施有:
(1)孩子饥饿时要及时喂他,疲劳时及时让其休息,疲劳或受惊吓时及时地安抚他。
(2)建立适宜孩子的日常惯例,使他们知道玩耍后要吃午饭了,午饭后要休息一下,一定时候还要打个盹儿。
(3)通过经常与他们交谈、拥抱、微笑及轻拍他们等所有他们乐意接受的举动,使他们觉得有人爱他们、尊重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