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质量协会用户评价中心昨日表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实施减负背后,存在“学校减压,家庭增压”的现象。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家长担心减负会影响孩子学习成绩,而七成多家长为能让孩子在升学时加分,为他们报了各种兴趣班。这一结论和数据,均来自该中心所做的“2006年上海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公益调查报告”,调查涉及上海十三个区县,回收有效问卷2007份,其中家长……
上海市质量协会用户评价中心昨日表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实施减负背后,存在“学校减压,家庭增压”的现象。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家长担心减负会影响孩子学习成绩,而七成多家长为能让孩子在升学时加分,为他们报了各种兴趣班。这一结论和数据,均来自该中心所做的“2006年上海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公益调查报告”,调查涉及上海十三个区县,回收有效问卷2007
份,其中家长980人,学生1027人。在家长中,父母亲比例分别为38.8%和61.2%;在学生中,男女生比例分别为53.5%和46.5%。
半数学生“压力来自家长”
学校教育“减负”后,学生的感受如何?调查结果表明,69%的受访学生表示减负有帮助。但仍有部分学生表示,回家后的作业量没有明显减少。据家长反映,孩子每天做作业时间平均为两小时,略高于市教育局规定的标准———小学生1小时,初中生1.5小时。与学生的感受不同的是,三分之二左右的受访家长表示了对减负的种种担忧:学校布置的功课太少是否会影响孩子成绩,学校减负是否增加了家长负担,减少测验次数是否会影响孩子成绩,取消成绩排名是否会影响孩子的上进心等等。有些家长为弥补减负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影响,纷纷为他们聘请了家教。调查数据显示,47.7%的受访学生接受家教补习,75.3%的受访家长为孩子报了兴趣班和提高班,其中最主要原因是让孩子获得一技之长,能在升学时获得加分(46.7%)。正是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理,给孩子带来无形压力。调查中,有63.6%的学生觉得有学习压力,54%的学生认为这种压力主要源于家长对孩子的过高要求。
家庭忽视动手能力培养
调查显示,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他们动手能力、自理能力等素质的教育。近30%的家长甚至认为:只要学习好,孩子平时不做家务也无所谓。动手能力、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但家长们却把培养这种能力的责任推给学校。有近四成家长认为,学校针对孩子“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的教育最为欠缺。另外,21%的家长表示因工作繁忙而没有时间与孩子沟通。至于孩子的成才标准,四成多家长认为成才等于“有一份地位高、待遇好的工作”、“能有一番事业,而且还能有助于社会发展”。在学生的职业选择中,比例最高的是教师(18.2%),其次是工程师和文艺工作者(均为12.8%)。其中,“文艺工作者”位居第二,说明了明星效应在中小学生中间的影响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