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何喜欢“她”有一个神情羞怯、举止忸怩的男青年,是某远洋运输公司的船员。他父母有4个儿子,他是最小的。他接触过一些性,但对她们总是无法产生亲密的感情,没有兴趣与异性相处。父母问他对婚恋的打算,他总是用各种借口搪塞。相反,他很愿意跟一些身体健壮英俊的小伙子在一起。看到男运动员进行球赛汗流浃背,他就萌生爱怜之心,想借为他……
第三,童年经验因素:幼年的家庭环境与教育对于儿童性别角色心理起着导向和强化作用。同性恋者常常在幼年就显现出某些性别认同倒错、性别意识混乱的行为,如在游戏中喜欢扮演异性角色,体态、言行与异性类似,喜欢穿异性衣服,等等。这种性心理的混乱,加上青春期对性冲动的好奇和压抑,就容易导致性心理变态,发生同性恋。
对同性恋是否属于病态,是否应矫正,目前各国学者的看法并不一致,只能依据各自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的标准去评价这种现象。在中国社会里同性恋被视为违反人的自然本性的病态行为,应该予以矫正。家长们应该注意孩子的幼年成长环境,为他们提供符合社会性别角色规范的模仿榜样,提供与同性和异性孩子多交往的生活环境,引导和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意识;同性恋者本人要克服把自己看作异性的性别角色意识,要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恢复正常性别角色地位和行为的决心与信心,经常提醒自己注意本人的真实性别和社会形象,以同性的生活方式、举止风度来要求自己。同时,应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主动与异性进行健康的交往,条件成熟时可与特定的异性建立较密切的情感关系,这样有助于矫正错误的性别角色认同。暂时性的、从属性的同性恋者在有了亲密的异性朋友后一般都能放弃同性恋行为,并与异性结合。
目前,对于同性恋多采用厌恶疗法作为主要治疗手段,同时以支持性疗法、精神分析疗法中的自由联想法和社交技巧训练来配合。
治疗程序首先以支持性谈话疗法来加强患者对心理变态的认识,促使其形成要求治疗及与医生合作的意愿;其次,用精神分析疗法找到患者的童年体验、人格发展障碍、性心理的转折点和挫折等心理问题,让患者理解自己的病因;再次,运用厌恶疗法矫正同性恋行为;与此同时,还要通过社交技巧训练和异性交往训练,唤起对异性的兴趣。
厌恶疗法是一种行为疗法,它通过把变态行为与厌恶刺激联系在一起,使病人产生逃避反应,并通过学习、强化、再学习、再强化的程序固定下来,从而消除和纠正变态行为或功能障碍。建立正常的行为反应模式。在运用厌恶疗法治疗同性恋时,提供同性裸照或同性用品。在患者注视引起性欲的同性裸照或“情人”的用品时,使用电击仪对患者施以电击,使其产生恐惧和厌恶心理。经过多次电击治疗,患者会形成对同性的厌恶与恐惧反应,不再产生对同性的性要求。除电击外,还可用注射催吐剂引起呕吐、恶臭、巨响、呼吸窒息剂或可自弹致痛的橡皮圈等引起厌恶反应。
不过,使用厌恶疗法应以不伤害身体或没有严重副作用为限。此外,还可令同性恋者自己使用“想象厌恶疗法”。这种方法是每当出现同性恋的欲望或行动时,就立即闭上眼睛,想象自己被人当场抓住,当众羞辱,身败名裂,无地自容的场面,从而控制自己的同性恋冲动。厌恶疗法还可用于其他性欲倒错行为(恋物癖、窥阴癖、异装癖等)、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药物(酒精、麻醉品、毒品等)依赖行为的治疗,效果大都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