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朔迷离的连环失窃案持续11年难以抑制的偷窃冲动伤心欲绝的父母亲人美丽少女另有隐衷家里频频发生神秘盗窃案,结果却是花季少女一人所为,自5岁时染上恶习,至今已经11年。16岁的少女李琳随同父母从乡下来到成都的舅舅家。但没多久,舅舅家却突然发生了一桩神秘的盗窃案。李琳的舅舅、舅妈在成都经营着一家公司,这天舅妈一查账,竟然发现少了1100元……
郑毅教授进一步解释了两者的区别:“有偷窃癖的人总是有一种紧张感,在行动前他的内心会非常冲动,心跳加快,当偷完后,他会有一种释放感、满足感,甚至有人形容它为‘快感’。但之后,他还会自责、内疚,想要改变但又改不了。”
最重要的还有一点,小偷总是想偷最值钱的,而李琳却并不在意偷的是什么。李琳之所以要偷窃,是因为她内心有一种想偷的冲动,这种冲动非常顽固,她自己已经无法控制。医生最后诊断,李琳的确是个偷窃癖患者,这让她的母亲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她从来没想过,女儿“偷窃”竟是一种病!更让父母内疚的是,李琳在5岁第一次偷窃时,他们并没有严厉制止,自此错过了最好的教育时机。
6岁之前,是一个人的心理关键期。其实在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一种本能的原始冲动,比如我们都喜欢吃好东西,听美妙的音乐,但很多人不大愿意去辛苦工作。但当一个人受过教育后,就会有社会责任心,他就可以控制自己的这种原始本能。可正是这个关键时期,父母无意中的纵容致使她没有认识到偷窃是可耻的,这对她形成“偷窃癖”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医生发现李琳大脑中的5羟色胺浓度特低,11年的偷窃“生涯”能有救吗?
李大夫开始对李琳进行心理治疗的第一步―――认知治疗。首先,要让李琳深刻认识到偷窃行为和社会规范是相违背的。为了加深她的认识,民警唐建新带李琳来到了成都市公安局。
第二步,李大夫给了她一根橡皮筋。医生告诉李琳,每次她有偷东西的冲动时,就拿这根橡皮筋狠狠地弹一下自己的手背,这就是心理治疗中著名的“橡圈厌恶疗法”。每次这种疼痛刺激,会伴随病人的冲动欲望重复出现,时间一长,她的大脑中就会留下一个印象,这种冲动伴随而来的就是一种痛苦。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就可以慢慢弱化病人的这种“偷窃”欲望。靠这种方法,李琳的偷窃冲动会不会得到控制呢?但是单纯的心理治效并不明显,李琳和母亲再次来到华西医院。这一次检查,李大夫发现李琳大脑中的5羟色胺浓度特别低,这一点说明她存在严重的抑郁障碍。
处于青春期的李琳本该是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少女,但没有家庭的温暖,令她总是闷闷不乐。为了让自己快乐起来,她也会找朋友玩或玩游戏,但是当她发现,只有在她偷东西后,平时对她很少关心的父母,才会马上团结起来“教育”她。尽管这种方式不好,但却成了她寻求刺激和家人接触的一种异常行为。
找到了病因,李大夫马上调整了治疗方案,在心理治疗的同时还给李琳服用一些5羟色胺调节剂。经过一段时间的全面治疗,这一天,李大夫决定用生物反馈仪对李琳进行一次特殊的测试。这个仪器可以将人脑中的各种脑电信息转化成图像信号,显示人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在心电研究室,电脑界面上有飞镖在行走,如果人的注意力越集中,飞镖走得就越快,如果注意力分散,飞镖走起来就断断续续,很不连贯。
对李琳的测试开始了,此时的飞镖运行得十分平稳。这时,一位护士随意性地放了些钱在李琳面前。面对钱的诱惑,李琳又习惯性地抓起了衣角。这一次,她能否控制住偷窃的冲动呢?飞镖突然间走得不连贯了,但是很快,飞镖又开始平稳运行,最终飞向了靶心。李大夫松了一口气,调整后的治疗方案终于帮助李琳控制住了拿钱的冲动,她的母亲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孩子“心病”九成怨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