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本报编辑部接到了一名中学生的电话。电话中,他向编辑历数了很多他所谓的心理苦恼。言谈中,除了他话语里流露出的抑郁情绪外,还有一句话极大地震惊了编辑:“我不想当男孩了,我要求去做变性手术。”是什么让如今的青少年变成了这样,他们的心理现状到底什么样?北京市教育学会教育心理研究会理事温方做出了如下分析。现状一:上百名青少年想变……
现状一:
上百名青少年想变性
“老师,我快上初中了,我想以另一个性别进入新的集体”;“我不知道自己该是男孩还是女孩,我是该做手术还是该改变自己的行为?”……北京市教育学会教育心理研究会理事温方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北京市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不时会接到孩子打来这样的电话。从今年年初到8月份,打电话咨询变性问题的青少年已经有上百人,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八九岁。而在前两年,这种心理问题是他们作为专业人士未曾遇到过的。
案例:我就是想当男孩子
采访中,11岁的蒙蒙一脸认真地对记者说:“从小我妈就把我当男孩养,穿的衣服、剪的发型全是男孩子的,长大后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变成了女孩子。我不喜欢梳小辫,也不喜欢跳皮筋,我还是想当男孩子。”
在青少年中,和蒙蒙有同样想法的孩子并不罕见,温方说,有的女孩到了青春期该发育的时候,会拿布给自己束胸,把胸部绑得血肉模糊。不只是女孩子想变性,不少男孩子也想把自己变成女孩子。比如,一些男孩在进入青春期后害怕出现喉结变大、声音变粗和长胡子等生理变化,于是就想办法掩盖自己的这些特征,比如刻意细声细气地说话或是刮掉胡子,他们希望自己仍像青春期前一样,和女孩没多大差别。
家庭教育是最大诱因
温方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早期教育。现在的家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一些父母既想要男孩又想要女孩,于是男孩当女孩养和女孩当男孩养的情况很普遍,比如给男孩子梳小辫、穿裙子;给女孩子留板寸等。而孩子为了求得家长的认同,也会刻意地模仿一些异性行为,时间一长,他们的行为也变成了心理学上所说的“定式行为”;而到了青春期,当第二性征和惯常行为发生冲突的时候,会让他们产生困惑,分不清自己的性别。
另外,社会对女性男性化的褒扬使得一些女孩子想要通过改变自己来赢得大家的喜爱;而学校里,尤其是小学中女老师比率的绝对优势,则造成了一部分男孩子习惯用女性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同时,电视里、网络上对于某些变性明星的宣传也让这些孩子明白了原来性别是可以通过手术改变的,并天真地动了这个念头。
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
面对孩子们天真的面孔和“变性”这一令人咋舌的愿望,家长、学校和社会该作何反应呢?首先,家长应该调整自己的态度,不要有任何的性别歧视。这其中,除了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之外,也不要重女轻男。比如别在男孩子调皮捣蛋时对他们说:“你干嘛就不是个女孩啊!”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才是适合孩子成长的。
学校在孩子的性别认同上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老师可以组织些群体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扮演与他们各自性别相符合的角色,或是进行“男孩宣言”、“女孩宣言”之类的活动。
最后,还需要孩子对自己性别的肯定。使他们由“接纳”自己上升到“悦纳”自己,即高兴、勇敢地接受自己每一点成长。
现状二:
4成孩子有过轻生念头
妈妈、爸爸,对不起!我没办法,我只能这样。我不是一个好学生,我是一个差学生,您和爸爸那么辛苦,我让您每天都生气……“这是一名13岁女生的遗书,而和她有一样想法的孩子在如今的学校里还大有人在。”温方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他们曾在某小学的一个班级里做过调查,班里的54个人中,有2/3的人承认自己有过自杀念头。而在这个班里,还有两个孩子由于早恋问题被老师发现,告诉了家长,于是双双选择了自杀。
同时,还有调查显示,我国目前已成高自杀率国家,其中,25%的被调查学生想过自杀。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份统计数据则显示,19%的少年儿童自杀的原因是害怕受到惩罚,18%患有心理疾病,有心理障碍的孩子最容易诱发自杀。
作为一个从事了多年青少年心理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士,面对如此高的数字,温方很是感叹。他指出,现在的青少年中,自杀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早恋问题是重要诱因。由于情感缺失,以及青春期对异性特殊的好感,很多孩子过早地迈入了“爱情”的门槛,而一旦两人之间的“秘密交往”被老师、家长发现后,孩子面临的往往是一顿臭骂、甚至责打,这时,他们很容易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其次,学业上的压力也会让他们选择轻生。温方说,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学习好的孩子身上,因为他们通常背负着更大的压力,一旦由于自己的某次考试失利,没有得到别人的称赞或是预感到不会得到称赞,就会觉得“没面子”,继而以自杀的方式来逃避。
最后,人都是有死亡冲动的,一个成人在自杀前会有很多的顾忌,如妻子、孩子、父母等,这些因素有可能使他有了生存的勇气;而一个孩子则不考虑这些,尤其现在的孩子身上缺乏一种责任感。在他们感到走投无路的时候,很可能会不管不顾地选择自杀。
在国外,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接受到“生命教育”、“责任教育”;而在我国,这方面的课程显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温方说,作为家长和老师,有责任让孩子从小就懂得生命的意义。这些教育完全可以贯穿在游戏中,比如,给孩子装上水袋,让他们扮成孕妇,真真切切地体验一下母亲怀他的时候是如何辛苦地过来的,也让他学着珍惜自己的生命。 >>>>青春期心理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