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还记得你青涩的青春期?那个时期,你经常被莫名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忧伤所缠绕?现在,你的孩子到了青春期。看着他们,你却在想,他们是何等地无忧无虑,他们是何等快乐!其实,他们的青春期,和你的青春期一样,充满着莫名的忧伤。这种忧伤,是青春期的特点决定的,这种莫名忧伤,是必然的代价,是上帝给成长着的我们的一个青涩的礼物……
你是否还记得你青涩的青春期?
那个时期,你经常被莫名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忧伤所缠绕?
现在,你的孩子到了青春期。
看着他们,你却在想,他们是何等地无忧无虑,他们是何等快乐!
其实,他们的青春期,和你的青春期一样,充满着莫名的忧伤。
这种忧伤,是青春期的特点决定的,这种莫名忧伤,是必然的代价,是上帝给成长着的我们的一个青涩的礼物。
聪明漂亮、学习不错、家境优裕、备受父母哥姐的宠爱、在学校很有人缘……但是,尽管有这些让同龄人艳羡的条件,刚过16岁生日的阿琼还是在珠海横琴的家中从8楼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无独有偶。就在阿琼自杀的半个月前,珠海平沙的一名初三女生刘某某也在家中割腕自杀。并且,和阿琼一样,刘某某仿佛也没有明显的自杀的理由。
《父亲永远寄不出去的信……》触动了许多家长的心,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说,她读了这篇文章后,赶紧回家和女儿谈了一番话。结果,她吃惊地发现,十几岁的女儿有很多“愁”。
“本来,我以为她这个年龄是无忧无虑的、整天傻开心的年龄,但没想到她会有那么多的愁?”她说。显然,她忘记了,当她也是这个年龄的时候,她其实也有很多愁。
抑郁源自于丧失
忧愁,而且是莫名的忧愁,是青春期的一个典型特征。因为,青春期处于一个不断“丧失”的阶段。
广州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胡慎之说,抑郁情绪均来自“丧失”,我们心理世界的任何一部分重要内容的丧失,都会引发或轻或重的抑郁情绪。
譬如,被老板辞退、失恋、离婚、因意外而残疾和重要的亲人去世都是严重的心理内容的丧失。遭遇到这些严重心理丧失的人,必然会产生抑郁情绪,善于处理的人,通过向别人倾诉、宣泄、自我调整等方式,将这些抑郁情绪化解出去了,不善于处理的人,将抑郁闷在心理,闷得多了,就发展成了抑郁症。
改变也会带来抑郁。因为,改变意味着辞旧迎新,旧的心理内容被我们放弃了,新的心理内容诞生。不管新的内容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积极情绪,丢失的那部分旧的心理内容仍然会让我们抑郁。
正是因为这一点,正常人在分手、离婚并建立新的亲密关系时,主动的分手者和被动的分手者一样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抑郁情绪,无论新的关系、新的生活多么美好,这种抑郁都不会消失。
消失不会发生,发生的是平衡和抵消。
也就是说,当改变发生时,迎来的新的心理内容产生了好的情绪,辞去的旧的心理内容产生了不好的抑郁情绪。如果好的情绪多于不好的抑郁情绪,那么这个人就会整体上处于快乐状态,他整体上就仍然是走向成长。
相反,如果不好的抑郁情绪远远多于好的情绪,那么这个人就可能会陷入较严重的抑郁状态。这是青春期抑郁症的核心因素。
青春期必然叛逆
胡慎之说,青春期的孩子有一对矛盾的心理冲突:脱离对父母等亲人的心理依赖,走向独立的自己。
前者意味着丧失,是辞旧;后者意味着获得,是迎新。
在这对矛盾当中,如果后者占据了主要地位,那么尽管不断地有莫名的忧伤袭来,我们仍然会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整体上是积极的、阳光的。相反,如果前者占据了主要地位,抑郁情绪就会成为我们的主导情绪。
但问题是,我们的文化中,不鼓励孩子的独立性。
“我们的文化,喜欢好孩子。”胡慎之说,“经典的好孩子,在家里听父母的话,依赖父母,在学校听老师的话,依赖老师。这样一来,这个孩子的独立空间就会受到挤压,他会觉得自己不是为自己而活,于是就缺乏动力。他可能会出色地完成老师和家长交给他的任务,但他却表现得比较麻木,对很多事情都缺乏欲望和追求,这也是抑郁的一种体现。”
我平均每天会收到十多封信,而这些信中有1/3是中学生写来的,其中说得最多的句式是“为了(担心)父母……”,而相当地缺乏“我想(要)……”这样的句式,比较典型的句式是“如果不是为了(担心)父母,我早不上学了”。
对此,我的理解是,他们觉得,自己的人生不是自己的,而是父母的,他们是在为父母而活,他们学习、生活的动力来自父母的压力。
如果他们是“坏孩子”,他们就会走上叛逆之路,不理会父母的压力,甚至和父母对着干,父母让他们向东,他们非向西。这种“叛逆”,其实是青少年在争取自己的独立空间,试图成为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