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12月15日),浙江省性学会召开第一次学术交流会,请来中国性学会副理事长朱琪教授进行讲座,讲的是当前性健康的热点问题之一——青少年性教育。现在有两种性教育模式,一种重视性道德教育,明确教育和指导青少年拒绝婚前性行为;另一种强调避孕和预防性病艾滋病,对要不要发生婚前性教育采取中立态度,让孩子自己决定。到底哪一种模式好,学术界一直在争论。朱琪……
非洲国家中艾滋病流行最严重的乌干达,1991年开始“贞洁、忠诚、预防艾滋病”运动时,妇科诊所就诊的15-19岁少女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为38%,1998年下降为7.3%;成人感染率1999年降至8.3%,2001年下降至5%。
杭州孩子的性教育从幼儿园就开始了。一开始是让孩子认识性别,知道自己是男宝宝还是女宝宝;小学开始教孩子认识男女生的区别,最简单的比如男孩子要站着小便,女孩子则是蹲着;青春期性教育是初中开始。几位中学教性健康知识的老师说了他们是怎么上课的。
初中 孩子太小,不讲避孕
青春中学郭俊杰老师和杭十五中俞婷婷老师是一个意见:初中的孩子似乎不会因为了解了一些性知识格外兴奋。郭老师说,课程里没有单纯性教育,而是放在预防艾滋病的章节里,说到如何预防时会告诉大家要使用安全套;郭老师说,初中时不给孩子讲避孕,是因为他们还不到那个年龄层次,讲得一知半解反而不好。
高中 老师发问卷确定讲课内容 学生家长都没意见
高中性教育属于“人与社会”的课程,一般每星期一节课,上一学年。听说杭十四中徐元老师上课非常直白,同校一位已婚男老师这么介绍他:“上课就是讲生理结构,卫生保健,告诉大家孩子从哪里来的,教育大家男女生交往要负责,有时还配图。我听得脸都红了,以前我上高中的时候,都是男女生分开,看看模型就算了,哪里讲得这么清楚。学生一开始也很羞涩,还有人说恶心,不过老师讲得坦然,孩子听着听着也自然了。”
徐元老师教这门课快三年了。他经常给学生发问卷,问大家对什么内容最感兴趣,几乎填上来的都是“性知识”,还有学生要求“越详细越好”。“男女生要不要分开上”的问题,很少有人表示想分开上课。另一个让徐老师感觉变化很大的是,“你从哪里获得性知识”这个问题,他说:“前两届大多选的是网络,现在越来越倾向于老师和家长了。”
有没有人提出接受性教育以后会刺激性冲动?
徐老师说,这种情况还没碰到过,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从来没有异议。
至于大家评价的“直白”,徐老师很直白地说:“有些学生乱七八糟看一点,都是错的,当然要直截了当地纠正。”
女校 告诉学生真爱需要等待
人民职业学校九成以上是女生。副教导主任张莹老师说,现在的孩子很讨厌老师要求他们做什么,所以学校并没有特别去讲避孕知识,而是强调一种生活态度,告诉她们爱是有礼仪的。
学校有一堂课,主题是“真爱需要等待”。课堂设置了一个故事,讲两个互有好感的男女生一同出游,晚上女生在房门口系了一根小草。张老师说:“我们会在课堂上放音乐,把课件做得唯美,然后让学生自己谈论,老师也和她们一起交流。总之,就是把课上得很美很美,这也符合这个年纪的女生追求唯美浪漫的心理吧!” >>>>青春期女性性行为有何危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