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在中学生中也常会发生以与老师"对着干"来证明自己的"高明"、"非凡"的现象,这就是典型的逆反心理的表现。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且有多种表现。如对正面宣传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
逆反
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在中学生中也常会发生以与老师 "对着干"来证明自己的"高明"、"非凡"的现象,这就是典型的逆反心理的表现。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且有多种表现。如对正面宣传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大喝其彩;对思想教育及遵纪守则消极抵制蔑视对抗等等。
产生这种逆反心理的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主观上,是青少年正处于"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倾向于持批判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客观方面,教育者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往往也会导致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反常心理,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其后果是严重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蘼等。逆反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其发生。
1、要重视复杂的社会因素带来的影响。
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必然要会受到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文化、道德、法律等意识形态发展,善恶、美丑、是非、荣辱等观念更新等方面的影响。所以,要克服逆反心理,不能仅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天地里,要置身社会,把对自己的思想情操等各方面的修养同社会政治生活、经济文化活动以及社会道德风尚联系起来,以提高心理上的适应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不致迷失方向。
2、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升华自我。
提倡自我教育,就要学会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经常思考自己,主动设计自己,并自觉能动地以实际行去努力完善和造就自己。
>>>>青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