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一个平常的星期三。清晨,复旦大学附近一处租借的房子里,闹铃响过,24岁的李爽(化名)懒洋洋地从床上爬起来,洗脸、刷牙……一系列程序化的动作后,她又开始发愁了:今天是去学校的图书馆,还是去自习室呢?其实,李爽已经从大学毕业2年了,走出校门后因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一直住在学校附近,平时就利用学校的资源生活,同时在学……
9月12日,一个平常的星期三。
清晨,复旦大学附近一处租借的房子里,闹铃响过,24岁的李爽(化名)懒洋洋地从床上爬起来,洗脸、刷牙……一系列程序化的动作后,她又开始发愁了:今天是去学校的图书馆,还是去自习室呢?其实,李爽已经从大学毕业2年了,走出校门后因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一直住在学校附近,平时就利用学校的资源生活,同时在学校里听课、自习,准备找工作也准备考研。
目前在上海,像李爽这样“寄生”在学校的毕业生,每个高校都有上百人,他们自嘲地称这种生活为“校漂”,这个群体也被称为“校漂族”。
日前,记者走访了复旦大学、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高校,零距离体会“校漂族”的“校漂”生活,亲身体验他们的梦想与快乐,了解他们承受着什么样的痛苦与无奈。从毕业到择业,从择业无果到选择“校漂”,他们是如何在“漂泊”中寻找希望的?
一个“校漂”女毕业生的日记将带领我们走进“校漂”生活。
再见,象牙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