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一个平常的星期三。清晨,复旦大学附近一处租借的房子里,闹铃响过,24岁的李爽(化名)懒洋洋地从床上爬起来,洗脸、刷牙……一系列程序化的动作后,她又开始发愁了:今天是去学校的图书馆,还是去自习室呢?其实,李爽已经从大学毕业2年了,走出校门后因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一直住在学校附近,平时就利用学校的资源生活,同时在学……
真想赶快有家公司能和我签合同,但是投出去的简历都石沉大海。身上的钱越用越少,出门能走路我就不坐车,看到路上别的女孩子打扮得时尚漂亮,我也想逛街买衣服,可是,我要省钱。
昨天,一个师妹说,一个师姐就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了,吃学校食堂便宜,教室免费,图书馆安静方便。她还说,室友搬出去了,问我要不要过去住一段时间。心里犹豫着,要是回学校,住不用钱,学校食堂便宜,吃也不用多少钱,而且到了11月会有校园招聘,找工作的机会能多些。硬着头皮回学校住吧,解决燃眉之急再说。
【调查】
大多数毕业生和李爽一样,经济上的窘迫是“校漂”最直接的原因。记者发现,超过半数的“校漂”族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他们选择“校漂”,一是看中学校附近的房子便宜或是利用熟人的关系可以找到免费的学生公寓。二是觉得“漂”在学校附近,可以在食堂吃饭、在图书馆、自习室学习,既节省生活成本又可以免费使用学习资源。可是,在校的大学生虽然理解“校漂”族的不易,但是每当看到人满为患的自习室里有“校漂”族的身影时,便忍不住地抱怨、表示不满。
考研,更要“校漂”
2006年10月17日星期二
找了4个月工作,感觉很失败,于是决心考研。学校的免费宿舍不能住了,前阵子早出晚归,一起住的小师妹们说她们没法睡觉,干脆在学校附近找了间房,每月350元的租金还是贵了点,但起码这是属于我自己的空间。
每天早上5点起床,然后到自修教室占座位。原先在教学区学习,到后才发现位子被别人抢了去,只好转到图书馆。不是在校学生了,想找一个属于自己的位子并不容易。从早上7点到10点多,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坐在教室里一动不动。10点多,到门口买一份报纸,在校园里转半个小时后,再次坐到教室里,直到12点,这就是枯燥反复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