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大学校团委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孙杰这两天很忙,自从学校的大学生创业园14日开园以来,各路人马纷至沓来,有学生、有家长、媒体记者,更有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远道而来的考察团;有人来参观学习,有人来考察“投资环境”,有人来看热闹。此外,还不时有已经入驻创业园的学生老板跑来催问:“孙老师,网络什么时候能装好啊,没网络我们生意没法做。”他跟一个个学……
温州大学校团委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孙杰这两天很忙,自从学校的大学生创业园14日开园以来,各路人马纷至沓来,有学生、有家长、媒体记者,更有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远道而来的考察团;有人来参观学习,有人来考察“投资环境”,有人来看热闹。此外,还不时有已经入驻创业园的学生老板跑来催问:“孙老师,网络什么时候能装好啊,没网络我们生意没法做。”他跟一个个学生解释:“快了,快了,先将就一下,设备马上到位了。 ”
创业园的开园以及学生开店可以抵公选课学分的鼓励政策,引来了许多人的议论。支持者们认为学校的做法能够帮助在校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竞争,也能部分解决就业问题;但也有人提出质疑,学校用开店抵学分的做法鼓励在校学生创业,会不会误导学生将主要精力转向经商?更有人提出:这是不务正业。
记者见闻
最大学生企业注册资金300万元
创业园坐落在温州大学北校区。19日下午记者来到这里时,“园子”里还不是特别热闹,稀稀落落几个人在广场上走动,大楼里也没见几个人。
孙杰解释说:“现在网络还没通,大多学生公司还在原来学院的办公室。”
在创业园门口,记者碰到一位学生老板——服装设计专业大三学生马宏林。他正在自己的店里打扫卫生,孙杰笑着叫他“马董”。
马宏林听说是记者来采访,很有礼貌地递上名片。
马宏林老家在宁波,来温州念书后,当地的经商环境让他很受启发,他就和同学组成了一个7人的工作室,专门设计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产品,工作室的名字就用了中国结的“结”字。
马宏林年纪不大,但已经在简短的“创业史”中用上了“想当初”这样的词汇。他说当初创业很艰难,出去拉业务,很多人看他是学生,觉得信不过,而自己又不懂温州话,没法和当地企业很好地交流。
但学院的老师们给了他们很大的帮助和指导,甚至帮助他们联系业务,家里人也很支持他们的创业,渐渐地,他们的工作室便有了起色。
马宏林说当初每个人投入了1000多元钱,但得到的回报不止是钱,他觉得自己除了掌握了创业基本的知识如工商、税务等,还学到了不少和人打交道的技巧。
谈到“结”现在的经营状况时,“马董”很老到地说:“目前接了几个项目,正在做,一切都在计划中。”
在“结”对面的“四分之三”摄影工作室里,负责人潘晓正在摆弄他的相机,这是一个摄影工作室,潘晓名片上的业务范围包括艺术摄影、舞台摄影、产品摄影、集体照和证件照等。
潘晓说他们工作室投入要大一些,因为摄影器材都很昂贵,总共花了十多万,不过高投入也有高回报,现在学校里大大小小的活动都少不了他们,生意也很红火的。
学校名气最大的公司莫过于凯斯勒公司。这家公司主要经营文化传播和影视投资,注册资金达300万元,该公司的“老总”白炳卫在温州大学城市学院风险投资专业学习,是校园里的“传奇人物”,还获得了2007年浙江省大学生“创业之星”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