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一帮朋友替红尘送行。那一天是冬至,那一天的一切都显得不真实。就像你家媳妇一边刚把两只煎得半生的鸡蛋放到你面前的碟子里,一边说,明天,我就去南极了。你会觉得真实吗?但38岁的红尘就这么上路了,带着她对世界无休止的好奇心,一个人拖着行囊,搭上了转道东京飞赴北美大陆的航班。两年后的今天,红尘把她的又一本新书放在了你的书案前:……
两年前,一帮朋友替红尘送行。那一天是冬至,那一天的一切都显得不真实。就像你家媳妇一边刚把两只煎得半生的鸡蛋放到你面前的碟子里,一边说,明天,我就去南极了。你会觉得真实吗?
但38岁的红尘就这么上路了,带着她对世界无休止的好奇心,一个人拖着行囊,搭上了转道东京飞赴北美大陆的航班。
两年后的今天,红尘把她的又一本新书放在了你的书案前:《在路上——美国大学生活读本》。这是一个中国大学的访问学者、旅美作家在美国大学校园内外留下的印记,它既是私密的,也是公共的。
说它“私密”,是因为这本书中描述的每一个章节,包括那些由她自己拍摄的光怪陆离的照片,都生动无比地飞扬着红尘个人生命的记忆碎片——仿佛一个在清晨时分走进邻家玻璃花房的漂流者:她在伸腰新奇地打量着外边那个刚刚醒来的世界,而她自己,又何尝不是一道裸露的风景?说它“公共”,是因为红尘对新大陆的“嵌入式”体验和感悟,作为一种公共经验,可以让我们每一个人分享;而其中有些内容,甚至可以被视为美国大学校园生活的“实用指南”。这也许就是它被叫作“读本”的原因。
打开这本书,美洲新大陆的气息扑面而来!
红尘观察世界的方式是女性的、审美的、开放的,甚至是反现实的;在东西方文化的版图中穿梭,她几乎没有任何心理的障碍。这个善感的、孤身上路的女人,瞪大一双近视但又不戴眼镜的大眼睛,在飞越太平洋的国际航班上,居然顺风顺水地就使出她前言不搭后语的“中式英语”,与邻座的美籍混血帅哥十分投入地侃起了金庸的武侠片《神雕侠女》(《国际过境旅客》)。从此岸到彼岸,没有任何过渡,红尘的新大陆造访之旅便由此拉开了帷幕。
北美之北,明尼苏达州,红尘观察新大陆的第一扇窗户,是从大学国际交流中心的半地下室公寓起步的,红尘一脚一脚地融入了美国社会。她惊讶地发现,在这里,校园内外,“到处都是做小时工的学生,都是你的同班同学,你隔壁班的阿猫阿狗”(《不打工的小孩是可耻的》)。大学里的一个韩国同学失踪了,红尘告诉我们,在一座冰天雪地的北美城市里,为了一个年轻的生命,整座城市的每一个人,是怎样被动员起来的。当你推开任何一幢公共建筑的玻璃门:“银行,图书馆、超市、邮局、咖啡吧、教室、游泳馆、剧场,你都可以看见失踪的韩国学生在对你微笑。尤其是在晚上下课的时候,你推开玻璃门看见她,然后关上你身后的玻璃门,他就孤独地留在了黑暗里(《韩国男孩失踪之谜》)。”
与此前国内出版的那些描写美国的书不同,譬如林达的《历史深处的忧虑》,或者陈燕妮的《告诉你一个真美国》。林达与陈燕妮,作为美国移民,因为远离文化母体的忧患,他们的书更急于对中西方文化作理性比较。为了表达思考,他们不得不抛弃了那些生气勃勃的生活印象、那些浮动在新大陆空气中自由自在的阳光气息。从那样的书里,你看不到美国普通百姓后花园里每月一次犹如乡村嘉年华的家庭拍卖会;看不到一个坚强的非洲肯尼亚女孩是如何手持一张单程机票便孤身踏上了美国土地,又如何在校园周末成为帮助盲人同学的自愿者;更看不到在印第安保留区内,一个牧师是怎样与他的上帝、以及他心爱的狗一起,在土著居民的帐篷与篝火陪伴下终老一生的。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数百张作者自拍的照片,优美的叙述,淡淡的乡愁,可以触摸到一个国家文明肌肤的鲜活故事……这些,构成了红尘这本新书的灵魂,构成了它独特的阅读魅力。
从此岸到彼岸,红尘说,去美国,是你一生中一定要有一次的经历——其实,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如果你正准备踏上新大陆之旅,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在筹备他自己的新大陆之旅,那么不妨读读这本书。跟随红尘的故事上路,你会享受到一次堪称惊艳的梦幻旅程。
然后,在某一个春天或者冬天的晚上,你没准也会笑着对你的朋友与家人说——
明天,我就要上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