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研究人员发现,几乎所有生活用品都暗藏可能致命的毒素杜邦特富龙不粘锅可致癌的新闻一出,尽管尚未定论,却引发了人们对化合物的警醒。英国研究人员已经发现,我们的家里其实“杀机重重”,从地毯到砧板,几乎所有生活用品都暗藏可能致命的毒素。有毒化合物无处不在人们在生活中会遇到种类繁多的化合物,其中包括很多家庭经常使用的杀虫剂。实验证明……
毒素累积引发“性畸变” 但毒素的生物累积性也是不可忽视的事实。工业产生的多溴二苯醚(用于灭火剂)在水环境中易被藻类吸收,鱼类吃了后,溴二苯醚就进入鱼体内,人吃了这种鱼,溴二苯醚就长久聚集到人体内。处在生物链最高层的动物,如熊、海狮、鲸和人类,最终成了受累积毒素之害最深的一群。
水果蔬菜中含有农药残留物,但是人食用后患癌症的几率并不高,这是因为水果蔬菜本身的抗癌成分抵消了其害处,还是积累的量没有达到有害的标准?科学家仍未能就此问题达成共识。
英国莱切斯特大学研究
内分泌的教授哈里森最近报告指出,天然或人造的化合物对人体免疫系统都有影响。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用人工合成杀虫剂灭蟑螂后,雌蟑螂数量比雄蟑螂比例增多,而长期处于污水环境的鱼体内也出现了雌性蛋白质。这种被科学家们称为“性畸变”的现象随处可见:鸟类、软体动物等都有类似情况。这个发现引出了后来的“环境雌激素”理论。
“性畸变”现象对人类的生育也产生了危害。英国爱丁堡人类繁殖健康研究所报告表明,二战结束至今,化学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影响了男性的生育能力,现代男性的精子数量不及父辈的一半,活性也大为降低;同时睾丸癌的患者比例也呈不断上升趋势。
科学家的假设是,这一代人从胎儿时期就开始吸收各种扰乱基因和荷尔蒙的有毒化合物。
现在,整个欧洲开始了一场环境学家与有毒化合物抗争的运动。
人类食用、接触含有毒化合物的物品后,毒素将长期滞留体内,成为并不宝贵的遗产,一代代地传下去。
不必谈毒色变 尽管如此,人类也不必谈毒色变。研究人员表示,所有以上提及的毒素,都涉及一个“量”的问题。
英国爱丁堡大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的教授说,那些开口闭口只会谴责环境的人多数根本不懂科学。实际上所有的化合物,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造的,都在达到一定的剂量时才会对人类的身体产生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