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厦门一家服装厂的70多名员工在吃了午饭后,出现头痛、恶心、面色潮红等不适症状。经卫生机构调查检测证明,这些人所出现的食物中毒症状,是吃了因保存不善而变质的秋刀鱼所致。吃鱼引起的组胺中毒,实际上是食用了含有一定数量组胺的鱼而引起的过敏性食物中毒。可引发此类中毒的鱼主要是青皮红肉的海产鱼类,如鲐鱼、青鱼、秋刀鱼、鲣鱼、鱼参、沙丁鱼、竹荚鱼、金……
要防止鱼类腐败变质
预防组胺中毒,应注意以下几点: ●加强鱼类食品卫生管理,主要是防止鱼类腐败变质。在鱼类产储运销各环节应进行冷冻冷藏。对在产运过程中受过严重污染或脱冰受热的鲐鱼、鲣鱼等须作组胺含量检测,凡1克鱼肉中组胺含量超过4毫克的不得上市销售。
●注意鱼的鲜度和质量。市场供应的鲜鱼应采用冷藏货柜或加冰保鲜,凡青皮红肉鱼类应保证较高的鲜度,严禁销售变质鱼类。消费者选购青皮红肉鱼类时要到正规市场且有冷藏设施的柜台购买,如果发现鱼眼变红、色泽不新鲜、鱼体无弹性时,不要购买。
●对容易产生大量组胺的鱼去毒。食用鲜、咸的青皮红肉鱼类时,烹调前应去内脏、洗净,切段后用水浸泡几小时,然后充分加热,宜采用烧煮、清蒸等方法。可适量放些雪里红或红果,烹调时放醋,可以使组胺含量下降65%以上。
●易感人群避免食用。过敏体质的人要避免食用青皮红肉的海产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