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不同职业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话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然而,什么是心理健康呢?其水平又该如何评估呢?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心理咨询社社长刘彩谊女士。刘彩谊告诉记者,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应该是有标准的。但由于受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民族特点、经济水平、意识形态、学术思想导致的不同认……
关于当前不同职业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话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然而,什么是心理健康呢?其水平又该如何评估呢?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心理咨询社社长刘彩谊女士。
刘彩谊告诉记者,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应该是有标准的。但由于受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民族特点、经济水平、意识形态、学术思想导致的不同认知体系、价值观念的影响,致使迄今尚无被世界各国、各民族公认的科学的标准体系。可见,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但有专家提出心理健康标准可从以下7个方面来考虑,刘彩谊认为这种标准体系比较全面、实用。
1.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国际疾病分类体系,把智力发育不全或阻滞视为一种心理障碍和变态行为。
2.情绪健康
情绪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情绪健康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具有健康心理的人,能经常保持乐观、自信的心境,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同时,善于协调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情绪保持相对稳定。
3.意志健全
意志是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的标准是:行动得到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心理健康的人总是有目的地进行各项活动;在遇到问题时能经过考虑而采取果断决定;善于克制自己的激情。
4.人格完整
人格在心理学上是指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整的主要标志是: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以积极进取的信念、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5.人际关系和谐一是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6.与社会协调一致
具有健康心理的人,能有效地处理与周围现实的关系,能对社会现状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观念、动机、行为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言行符合社会规范和要求,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当自己的愿望与社会的要求相矛盾时,能及时地进行自我调整。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和角色特征
刘彩谊博士还认为,在区分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精神活动时,应注意以下3个标准: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2、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3、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刘彩谊博士说,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只要基本符合上述心理健康的特征,就可以被认为是心理健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