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心理治疗师、太原心身疾病门诊部主任卫亚莉女士告诉我们:心身疾病是指那些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躯体疾玻临床表现为以生理症状为主的躯体疾玻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市场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速,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所引起的心理应激反应增加,由此使得抑郁症、疑病症、神经衰弱等心身疾病逐年增加。……
资深心理治疗师、太原心身疾病门诊部主任卫亚莉女士告诉我们:心身疾病是指那些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躯体疾病。临床表现为以生理症状为主的躯体疾病。
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市场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速,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所引起的心理应激反应增加,由此使得抑郁症、疑病症、神经衰弱等心身疾病逐年增加。
在太原某新闻单位从事采编工作、刚刚跨入不惑之年的李女士,由于长期从事脑力劳动,再加上自身心理压力过大,经常出现不易入睡或睡中反复苏醒,或早醒不能够再睡,甚至彻夜不能入睡的症状,还时常伴有头疼、头晕、记忆力衰退、食欲不振等现象。
在省城某机关工作的陈先生,可能是因为不太适应机关的生活,感到工作压力特别大。除了承担繁重的工作以外,还要学习,应付考试,真有些难言的苦衷,生活很不规律。本来睡觉就很晚,躺在床上仍很兴奋,难以入睡,好不容易睡着了很快就醒,醒了又很难再入睡,做梦也很多。第二天起床头昏昏沉沉的,脑子很疲劳,胃口也不好,皮肤灰暗,缺乏青春活力。曾到医院看病,诊断为神经衰弱。
在太原某企业工作的张先生,万万没有想到,老天赐予他不惑之年的礼物竟是单位的突然破产。厂里懂点技术的领导不是跳到别的单位就是自己创业去了,而他们这些平时只管动嘴皮子的管理者却在一夜之间沦为“三无”人员。托了无数人情,他终于在某机关谋了份差事,不过属于外聘人员。40岁的人,第一次有了寄人篱下的感觉。没有正式编制的张先生,不但工资奖金跟人家差一大截,连身份也似乎低人一等。他再也无法体会到当年在单位受人尊重的感觉。于是变得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得了抑郁症。
在太原某医院妇产科工作的刘女士,年过30还独守空闺。她认为这是件不光彩的事,因而最怕别人以关心的口吻询问自己的婚事,并且对自己悲观失望,认为爱情再也不会光临,从此与爱情无缘了。因此,她总把自己的心扉关闭起来,不去追求,即使真情男子到来,也会“十叩九不开”。
……
身边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了。也许是竞争太过激烈,心理承受力太弱?亦或是先天就有心理畸型?带着种种好奇与疑惑,我们走访了太原心身疾病门诊部主任、心理治疗师卫亚莉。
卫主任告诉我们,近20多年来,中国是世界上社会变迁最大的国家之一。我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给国人带来了强大的心理冲击:市场竞争机制、分配、就业、聘用、住房、医疗等体制均进行了重大的改革;生活价值观的多元化、家庭的稳定性下降———这些都造成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困惑和不安全感增多,适应困难加大。
人的生物学属性进化是缓慢的,与社会的发展很不适应,人的精神为了适应变化,对付心理应激,不断处于紧张状况,就可能引起个体的认知反应、情绪反应、生理反应,使大脑内的一种或几种神经递质消耗过多或分泌减少,于是就会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症状(神经递质是什么呢?它们是一种生物化学物质,负责把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逐级传达给下一级的神经组织。患抑郁症时主要有5-羟色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减少,这些神经递质被认为在大脑内的神经突触处发挥调节情感的作用,其中,5-羟色胺(5-HT)功能降低与抑郁症患者的抑郁心境、活动减少、生理功能下降等密切相关)。
从卫主任5年多接待来访者的统计数据来看,男女两性的比例是48:52;从年龄层次的分布来看,20岁以下占2/5,20-35岁占2/5,35岁以上占1/5。女性略多于男性,主要为35岁以上因婚姻和情感问题的女性来访者。卫主任解释说,这并不是说男性比女性在心理健康方面更具免疫力,而是女性面对情感问题时更容易寻求专家的支持和帮助,而男性爱面子的心理更重,因此对于涉及情感婚姻的问题不太主动寻求帮助,相反,他们的问题更容易以焦虑、疑病等躯体形式的障碍表现出来。
从卫主任提供的统计数据还可以看出:20岁以下的人群中,考试、升学和不良的亲子关系、家庭教育造成的问题有日趋增多的趋向,厌学、恐学、游戏迷恋等成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和行为发展的几大主要心理问题。
20-35岁的人群中,社交和社会适应困难、情感婚姻问题和职业发展成为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35岁以上的人群中,生存、发展和竞争的压力,子女的教育,婚外情感的冲击,夫妻关系不和等问题是这一大群人心身健康的心理应激。对于这一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远远未得到人们的重视。
在采访最后,卫主任强调:实际上,不仅是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疑病症这样的心理障碍与心理应激有关,像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消化性溃疡和癌症等很多躯体疾病的发生,都与心理压力、个性行为及生活方式有关,因此这些疾病现在被称为心身疾病,其预防和治疗必须从心理调节的角度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