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12岁小男孩,读某重点中学初一年级,其母介绍,小学六年,不是班内第一名,就是第二名,未下过第三名。读初中成绩仍优秀,被学校选中参加全市少年奥林匹克数学比赛,得了第五名,本来也相当不错,但他却认为“退步了”,没脸见父母。在开家长会那天,他一人竟到白云山自杀去了。大概吊颈的绳子勒得痛,又怕死了父母太伤心,他仅存的良心令他放弃自杀企图,而又回……
有一12岁小男孩,读某重点中学初一年级,其母介绍,小学六年,不是班内第一名,就是第二名,未下过第三名。读初中成绩仍优秀,被学校选中参加全市少年奥林匹克数学比赛,得了第五名,本来也相当不错,但他却认为“退步了”,没脸见父母。在开家长会那天,他一人竟到白云山自杀去了。大概吊颈的绳子勒得痛,又怕死了父母太伤心,他仅存的良心令他放弃自杀企图,而又回到家里,把情况告知父母,吓得父母第二天即带来咨询。
有一大学生,以所在市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某重点大学。仅仅因为一同学的洗脸盆放过他的床角,引起口角,产生吵斗,冲动之下,拔刀刺破对方心脏,当场死亡。最后自己也被押赴刑场枪决了。
一个个悲剧说明,人的心理健康才是人生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相当一段时间以来,人们从生物医学模式出发,普遍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病”,而对心理或精神健康根本不了解或不愿了解。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健康的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承认人既是生物的人,也是社会的人,因此,具有生理及心理活动。最近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健康概念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病,而且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心理健康呢?综合国内学者的研究,认为心理健康的人至少要符合下述八个条件:
(1)智力在常态曲线内及对客观事物能作正常反映的超常者,即智商在90以上者;
(2)心理与行为特点与生理、年龄相符;
(3)情绪积极稳定,与情境一致;
(4)心理与行为协调一致;
(5)能适应社会,主要是人际关系的协调、适应;
(6)行为反应适度;
(7)不背离社会行为规范;
(8)自我意识与自我实际基本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