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的初恋是在19岁那年。那一年,是晨曦出生以来头一次离开这座浮华而喧嚣的城市去远方。远方其实也并不很远,17个小时的火车而已。可是对晨曦来说,一切都陌生得仿佛隔世一般,以至于她开始怀疑起自己当初的决定--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她誓死也要离开父母,想去体验独立的味道,然而独立的日子才刚刚开始,她就胆怯了,寒冷干燥的空气、粗糙寡味的食品和大大咧咧的人群,让她……
和这个男孩的公开恋爱勉勉强强地维持了半年后,晨曦说:“够了吧,我们可以分手了。”男孩没有反对,这半年来晨曦的反反复复已经让他疲惫了。接下去,大三、大四,晨曦不断地更换男朋友,不断地发生关系,每一次,她都会问:“你会和我结婚吗?”而对方竟然也都会老实地回答:“不会。”除了交男朋友,晨曦还开始沉溺于网上聊天,也有见面的,只要不让她过于反感,她都会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最让晨曦自豪的,是无论她怎么堕落,她的成绩还是好得令她自己都奇怪,直到最后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结束了这段北方生活。
毕业后,晨曦又回到了自己的城市,又成了父母眼中的乖乖女。工作是父母给安排的,一般人很难进入的大企业,工资和福利待遇都让她的同学只能望其项背。尽管如此,晨曦的情绪却开始没来由地低落下去,半夜醒来,常常感觉到揪心的疼痛……
在咨询室里诉说这一切的时候,晨曦像个小女孩一样地哭了,她说其实她还爱着君朗,而且这辈子也许只会爱他一个了……
感情中受到伤害的人,无论男女,常常会做出一些出离自己控制的举动,比如自伤,比如伤人。因为不甘心,所以报复,所以拿自己或者别人作为攻击的目标,于是就有了像晨曦一样的故事,公开或者隐秘地在我们周围发生。表面看来,似乎是不甘心成为“一次性消费品”,其实,“非一次性”的背后,还有更多的隐情:
1.对爱过高预期: 刻骨铭心地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常常会犯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对爱情和对方都心存过高的期望,期望那个人也有和自己一样深至的感情,期望和那个人在一起可以地久天长。然而事实上,爱是一道最为复杂的运算题,我们根本不该指望自己一次性代入某个未知数就让等式成立。
2.爱情“账目”混乱: 如果拿我们一生的感情来做一份财务报表,我们会发现,人生的很多痛苦,都是源于搞错了爱情的归属项,将爱看成了“其他应收款”而非正常“损益”而已。我们以为付出就可以有回报,于是得不到回报的时候就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
3.性的压力: 情感受挫后,心灵有种本能的对抗反应,一些人积极调适,于是有了《少年维特之烦恼》类的巨著,也有些人则消极退行,返回到不成熟的状态里保护自己,而这样的保护却恰恰是一种更大的伤害,因为它会让创口变本加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