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面对社会的剧烈竞争和残酷倾轧,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装嫩”,行事带有孩子气,渴望回归到孩子的世界。但这种心态如果发展到极端,就会沉溺于自己的幻想,拒绝长大。这种心理的极端形式被称为“彼得·潘综合征”,被定性为一种心理疾玻在几年的努力归于失败后,27岁的马塞拉决定同她30岁的丈夫爱德华多离婚。爱德华多是一家私立大学的教师,夫妻间的矛盾在婚后不久便产……
“永无乡里”的生活
青年人患“彼得·潘综合征”的几率比较大,当然也有40岁以上的患者。一般来说,患者的配偶和周围朋友能在第一时间察觉到症状,但他们往往不愿承认。
马塞拉的丈夫爱德华多就是一个典型的“彼得·潘综合征”病人。作为家中独子,爱德华多同母亲的关系异常亲密,两人每天都要在一起吃饭。爱德华多和母亲过于亲密的关系也是马塞拉提出离婚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为照顾孩子,马塞拉先前辞掉了工作专心呆在家里,又当爹又当妈。而更令她烦恼的是,她还必须同婆婆争夺爱德华多的注意力,这使她心理不堪重负。
现在,马塞拉同两个孩子生活在一起,而爱德华多则又搬回去同母亲一起住。就算是家庭破裂也没能让爱德华多变得成熟一点。
墨西哥的萨林·帕斯夸尔医生说:“在墨西哥,几代人同堂是传统习俗,儿子结婚后就把新娘接回家来同父母一起住,有的父母对年轻人事事纵容,这对年轻一代产生了危害。有的老父母不去积极帮助儿子成为自立的男子汉,而是纵容他成天在家里看电视或找朋友玩。”这位专家指出,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非常依赖别人,习惯于让别人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希望别人能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同时又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而又自恋——他们很有可能成为现实中的彼得·潘。
萨林-帕斯夸尔医生表示,“彼得·潘综合征”是由家庭教育环境造成的。他说:“家长们总认为,儿童时期是一生当中最好的时光,应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而少让他们肩负起责任。家长的这种想法会给孩子造成错觉,以为生活永远只是由玩具、零食和游乐场组成的。”
最佳疗法:直面现实
患有“彼得·潘综合征”的人往往一生碌碌无为,他们的症状不但会像本文开头描写的主人公一样导致家庭破裂,也容易使自己为在失落中获得暂时的满足而沉溺于酒精和药物。
墨西哥心理治疗协会主任罗伯托·图鲁比亚德斯则告诫说,“彼得·潘综合征”会对患者的人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他说:“因为处理感情问题尚不成熟加上不能持之以恒,所以他们不太会有固定的人生伴侣。就算确定了正式的恋爱关系,对方也会拿他们当孩子看待。”他认为这种病症难以用药物治愈,唯一的办法是接受心理理疗。但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患者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和人生观不是单靠家人说教就能改变的,只有交由精神病专家来引导。
专家们一致表示,帮助患者摆脱“彼得·潘综合征”的最好办法是迫使他面对现实,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告诉他:“没人有义务承担你所应担负的责任;你要是不去银行交费,没人会帮你交;你睡着了,没人会把你叫醒……”刚开始必然是痛苦的,但情况会越来越好。
本网以“法定许可”方式使用作品的报酬,已委托中华版权代理总公司代为转付。请相关作者直接与中华版权代理总公司联系,联系电话为:010-68003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