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女人原料:女人做法:女人+理性=香港女人提示:东西合璧、中洋混“吃”饮食风尚下的一道“名菜”说起来惭愧,流行了很久的“麦兜”的故事,前两天我才刚刚看。带着隐隐的怜惜,马上就爱死了那个叫“麦兜”的小猪,也喜欢上了麦太太,连带着也就唤起了对香港的记忆。因着“麦兜”,这记忆也变得温暖起来。那是一个活色生香的城市,有着活色生香……
湖南女人
原料:女人
做法:女人+水灵=洞庭湖女
提示:想“品“真味,多加辣和当地乡野原料
我的家乡在湘北洞庭湖畔,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那里同时盛产美女。 依我看来,洞庭湖一带的湘女最大的特点是善解人意、心灵手巧。
说某一个地方盛产美女往往是以偏概全的。但是,我的家乡的确如此。听过《桃花江里美人窝》这首民歌的人都会对那里向往不已,桃花江就是洞庭湖衍生的无数水域中的一条。水是灵性之源,择水而居的洞庭湘女因此也沾了水的光,水灵水灵的。又由于普遍喜辣,辣椒有助代谢,所以湘女们大多身段婀娜。皮肤好了,身材好了,再加上淳朴民风及湖湘文化的影响,使她们有了小处与邻为善、大处忧国忧民的胸襟。你想,这样的女子能丑到哪里去?
不过我更愿意品味的是洞庭湘女亲手炮制的“野味”。既然是洞庭湖畔的山野乡间,这里的人们免不了有享受“野味”的口福。此“野味”与野生动物无关,绝对绿色天然,现举三例。每逢春至,田野溪边的蓠蒿便蓬勃生长,这种在乡里主要用来喂猪而在城里却能卖到好价钱的野菜此时还有另一用处,就是做蓠蒿饼。择取茎尖的鲜嫩部分,洗净后和糯米掺在一起,就可以做成蓠蒿饼了。深绿的颜色,咬一口,野香四溢。与糯米配对的还有很多,譬如每年端午的粽子。由于屈原是在湖南汨罗投江,所以湘女做粽子的热情更是其他地方所不能及的。而洞庭湖一带的粽子是用湖边芦苇林的芦叶包制的,别有一番风味。其实,成群结队的湘女在芦苇林里采摘芦叶的情形又何尝不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我最喜欢吃的是深秋的炸红薯片,红薯从地里挖来,洗净剥皮后熬成糊状,然后摊到洁净的平铺开的布上,很薄的一层,划成块状,晾干后就成了一块一块的红薯片。如果你不着急,那就加以自产的菜油放到锅里炸一炸,如此才是货真价实的炸红薯片。这美味一般能够打发一个漫长的冬天,视自家孩子馋嘴的程度及来客多少而定。
还有更多的“野味”就不赘述了,你不如亲自去那里走一番。洞庭湖畔,有美女养眼,有美食养胃,岂不快哉?尤其是,当你嚼着那些野味的时候,你会体会到洞庭湘女的用心,那种用心,为了家人,为了客人,是“湘女多情”最好的注脚。可惜笔者离乡已久,只能在此撰文以资怀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