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咨询,跻身于精神病人当中我坐在一家精神病院的门诊走廊,不时瞥一眼心理咨询室那扇浅黄色的门。人多,嘈杂,空气有点污浊,护士不时扯大嗓门叫号。一个40多岁的男人,坐在距我1米远处,对着空气念念有辞,目光呆滞,表情僵硬。另一个年轻人站在走廊当中,旁若无人地唱“心太软”,歌喉洪亮,手舞足蹈——他把医院当成歌厅了。旁边一个白发老太太,是他妈妈吧?不时过……
“打发”式咨询和“大妈”式医生
终于等到医生叫我的号。我进了那扇门。可那门里,并没有希望在人间。
记不得那位医生的长相穿着了,只记得他说:“没事儿,有点儿焦虑,有点儿抑郁,吃点儿药。 ”
我问:“吃了药会怎样呢?”
他说:“也许好了,也许更严重。”
真的,他就是这么跟我说的,一点儿都没冤枉他。从我迈进诊室,到拿着处方出来,前后一共20多分钟,就这么被打发了。药,我拿了,吃了,一点儿用都没有,还是睡不着。
我觉得惊奇:“心理咨询就是这个样子的吗?”后来开始自我反省:“我说错什么了吗?为什么他要这么对待我呢?”再后来就感到气愤:“这医生也太不负责了吧?”也为自己不值——近3小时车程,一上午时间,我得到的就是这样的敷衍和拒绝。
过不久,看到社会上一家心理咨询中心的广告,又去了——这里至少不会像精神病院那样恐怖吧?
谁知道这一次,唉,更不行。
咨询师是个老太太,慈眉善目,态度倒是特好。把我的情况大致跟她说了,她就像个大妈似的絮絮劝我:“你呀,就是平时工作不够忙,不够充实,你就别想这些事儿了,多干点儿活儿,什么事儿不都没了?”
我微笑,道谢,离开,觉得自己就像一场编导拙劣的苦情戏中的女主角——成天吃饱了撑的自寻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