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一份调查显示,目前上海新人结婚的平均花费,是上世纪70年代结婚花费的271倍。按照网上流行的计算方式计算得出,男方倾家荡产+男人不吃不喝工作9.5年=讨一个长沙中等条件的老婆!引言从简陋的单位宿舍到如今的百余平米住房,从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三大件”到如今的等离子超大彩电、电脑……物质的变迁正是当今中国人结婚成本飚升的写照。据上海市婚庆……
核心提示:一份调查显示,目前上海新人结婚的平均花费,是上世纪70年代结婚花费的271倍。按照网上流行的计算方式计算得出,男方倾家荡产+男人不吃不喝工作9.5年=讨一个长沙中等条件的老婆!
引言
从简陋的单位宿舍到如今的百余平米住房,从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三大件”到如今的等离子超大彩电、电脑……物质的变迁正是当今中国人结婚成本飚升的写照。 据上海市婚庆行业协会出炉的2006年全国新婚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上海新人结婚的平均花费,是上个世纪70年代结婚花费的271倍。
尽管目前还没有关于长沙结婚成本上涨的具体数据显示,但“结个婚,不便宜”的声音,几乎已成为新人们的共同感叹。
跨代飚升的结婚成本
爷爷辈:结婚几乎不用花钱
上世纪50年代,那个时候许多人结婚几乎不用花钱,这在现在的人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家住长沙市南门口的邹军远老爷爷今年已经76岁了。回忆起自己55年前的婚礼,邹军远笑着说:“结婚那天只是请了一些亲戚朋友过来,在自家摆了几张桌子。两个人面对毛主席像,然后由证婚人完成证婚就可以了,整个婚礼简单明了又轻松。那时结婚的主要开销就是买被褥、桶、盆等生活必需品,一个婚结下来花不了什么钱。”邹军远的老伴补充说:“那时候普遍条件不好,当时市场上的油啊酒啊都才几毛钱一斤,我们都买不起呢!”
父辈:三大件进入家庭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当时家境不错的人家结婚时开始需要“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与收音机)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想想当时的婚礼还是蛮风光的。”罗广芝笑着说,与50年代相比,70年代末的婚礼除了要准备些生活用品外,一些家庭还有了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组合柜和沙发等,这在当时是很时髦的大件。“我的婚礼虽然很简单,但家里买一些大件共花了2000多元,这在当时算是很有面子的了!”
上世纪80年代初又不一样了,那时需要单位开证明才能领到结婚证。“在单位打到证明后,我们就琢磨着怎么结这个婚。因为平时上班难得有节假日,所以最后选择了旅游结婚。”李红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工资是29.5元,而拍一张结婚照为8元。拍了结婚照后,她和爱人就开始了“周游”上海、安徽、青岛的旅行结婚,而去上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购买当时在全国很走俏的电风扇。
十余天后,他们拎着8大包“新婚物资”回到长沙,所有的结婚花费为1000元。
现在:要结婚得不吃不喝N年
上世纪90年代,房子开始成为结婚的重要条件之一,结婚照也开始流行。本世纪初,教育、购房、买车更新了“新三大件”的内容,其中房子的霸主地位无可撼动,多数新人选择了月供。婚纱影楼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婚纱照也成为一些年轻人的攀比内容。换3套以上的礼服,在五星级酒店举行婚礼,更是不少准新娘的梦想。
类似于买车一样,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买得起车不一定养得起车;扯得了结婚证不一定办得起酒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