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一份调查显示,目前上海新人结婚的平均花费,是上世纪70年代结婚花费的271倍。按照网上流行的计算方式计算得出,男方倾家荡产+男人不吃不喝工作9.5年=讨一个长沙中等条件的老婆!引言从简陋的单位宿舍到如今的百余平米住房,从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三大件”到如今的等离子超大彩电、电脑……物质的变迁正是当今中国人结婚成本飚升的写照。据上海市婚庆……
不少专家提出,单身族、闪婚族、丁克家庭的出现,都与婚姻中的精神成本有关。只有经济成本和精神成本同时具备时,才具备了组织一个美好家庭的前提。
[数字说话]本报人工调查显示,65.8%的被访者认为结婚最重要是精神成本是责任心,11.3%的被访者认为是爱情,19.1%的被访者认为是成熟的性格,3.9%的被访者表示不清楚。
不管是否愿意,“结婚生子”毕竟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单身潮”在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中,仍然显得“势单力薄”。看来,这婚,还得要结。
鲜红喜字下的黯淡
不菲的结婚成本已远远超越了年轻人的承受能力。为了结婚,只有伸手向父母要钱。本报调查显示:长沙新人中有近五成人结婚要靠父母“补贴”。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人习惯拥有自己的房子。尽管近年房价不断攀高,有资料显示中国私房率仍达到八成五,因此新娘家庭多会购置电器等作陪嫁彩礼,少则数千,多则数万。很多新郎家长则会倾尽毕生积蓄为孩子置一套新房,不少家境平平的家长骑虎难下,一边是儿子的幸福,一边是自己晚年幸福,最后往往是父母牺牲自己下半辈子养老钱,成全儿女的幸福。
目前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仍靠家庭赡养老人。父母为了子女结婚倾尽毕生积蓄,这些父母的养老问题就成了一大社会问题。
“未婚同居”带来的婚后生活少了点新鲜的味道;畸高的结婚成本引发的“单身潮”及父母的养老问题,让结婚在鲜红的喜字下有了些许黯淡。结婚成本的上涨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让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沉思。
专家声音
结婚成本带来的社会问题
中南大学法学院社会学副教授张桂蓉
根据民政部的统计:1990年,全国有951万对新人喜结良缘,1995年为934万对,1998年中国有891.6万多对,1999年已降到885万对,2000年848万对,2003年811.4万对,2004年为834万对,从总的趋势来看,结婚者的数量在呈下降的趋势。有人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结婚成本的提高。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商品化改革以及人们需求的多样化,结婚费用的“一路走高”不足为奇。但是如果结婚费用高到普通老百姓难以承受的程度时,它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
从人口社会学的角度分析:首先会推迟结婚年龄。一个家庭从建立到解体一般要经历“初婚——开始生育——结束生育——空巢家庭,最后一个孩子离家结婚——家庭解体,夫妇一方死亡”这样五个阶段。在人口城市化的大背景下,生育率的降低与推迟结婚会缩短生育期和延长空巢期,这对于家庭的稳定是十分不利。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老龄化国家来讲,养老问题将是中国面临的重要的社会问题。
其次,结婚成本的提高会推动反传统婚育模式的盛行。传统的婚育模式表现为:结婚——怀孕——生育,反传统模式表现为怀孕——结婚——生育或怀孕——生育——结婚或不结婚。结婚成本的提高可能推动人们的婚前性行为。随着这种社会联系的不断演变,生育孩子会与婚姻发生越来越明显的分离,出现同居、婚外情、婚外育、试管婴儿等反传统的错位现象。这种婚育观念一旦盛行,社会中关于责任感的信任度将越来越差。
再次,结婚的费用太高也可能使许多人选择单身,从而改变中国的家庭结构。除核心家庭外,其他非核心化的小家庭,如: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单身家庭、单亲家庭等,会越来越多。而且这种现象主要集中在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人群中。这有可能影响整体人口素质的提高。
结婚成本的提高,一方面可能导致生育率降低,有利于控制人口总数。另一方面也会产生养老问题,增加家庭的不稳定因素。重要的是政府、社会、教育机构、家庭应该共同努力,让年轻人树立科学的婚育观念,婚姻的消费观念,使人口的婚育行为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潇湘晨报记者 彭 薇 实习生 黎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