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文革前有一个关于在校大学生恋爱的资料说,只有1%(对)的恋人最后终成眷属并没有离婚。前些年在大学同学的集会上得知,我们那个年级的同学夫妻,已有约2/3的离婚了。今年在一个初中老同学集会上,有个已经40年没有见过面的同学说,他人生的最大失败就是当初选择了他的前妻。有一位学者说,有的恋人从见面那一刻起就预示着他们最终会以分手告终。婚姻是人生的大事,但婚姻……
记得文革前有一个关于在校大学生恋爱的资料说,只有1%(对)的恋人最后终成眷属并没有离婚。前些年在大学同学的集会上得知,我们那个年级的同学夫妻,已有约2/3的离婚了。今年在一个初中老同学集会上,有个已经40年没有见过面的同学说,他人生的最大失败就是当初选择了他的前妻。 有一位学者说,有的恋人从见面那一刻起就预示着他们最终会以分手告终。
婚姻是人生的大事,但婚姻的不确定性却是那样的普遍,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不确定性起始于择偶理念和择偶行为;而社会的发展变化更加重了这种不确定性,也使择偶变得更难驾驭了。
人类社会是个两性社会,每个人,至少绝大多数人,都渴望拥有自己的另一半,而且最好是适合于自己也适合于对方的、所谓“爱我与我爱”的另一半。然而,你所遇到的或找到的“另一半”是不是适合你,你是不是适合他(她),事前或婚姻初期谁也说不准,谁也不能说自己是否看走了眼,恐怕只能到实际生活中去检验了。
怎样寻找理想中的另一半是个值得认真学习的大学问。
因为一,进入青春期两性相吸是不可抗拒的,很难理智地处理“两情相悦”的生理-心理冲动,在那个年龄段,理性思维尚不发育,自己很难驾驭青春的冲动,又没有走出“逆反心理”期,很难接受或理会别人(包括长辈)的经验教训及提醒。
因为二,“堕入情网”的人往往会表现出智力下降,对未来没有什么准备;加之处于缺乏生活经历和经验、缺少恋爱和婚姻阅历的阶段,又容易片面地解读自己的所见所闻。
因为三,婚姻是完全随机的,无法去“设计”自己的另一半,谁也不能按自己的“设计”去寻找另一半和找到“理想”的另一半。
因为四,婚姻是最个别化的事物,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找异性朋友不能照抄照搬,不能攀比。
因为五,婚姻关系是两个人的最完全最持久的关系,找另一半不是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人,而首先是自己先做一个适当的人,相信不少人在找另一半时往往还没有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
不论做没有做这样的准备,不管这门“学问”有多难,都挡不住人们谈婚论嫁,挡不住适龄的男女去寻觅自己的另一半。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样的问话:“你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是什么样的?”这说明人们对择偶是有想法的,或者说是有了某种“设计”,或已有了某种参照系统。几乎所有婚姻破裂的人都会后悔自己选错了人(很少检讨自己没有做一个适当的人)。由此反思,择偶可能是一个塑造人生的启动过程。几乎所有谈婚论嫁的人都希望自己今后的婚姻是稳定的,家庭是幸福的,婚姻生活是美满的。可见,稳定的婚姻家庭、高质量的婚姻生活、能白头偕老是谈婚论嫁者追求的终极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始于择偶理念和择偶行动。
择偶和恋爱是个学习的过程,学习,最好有一个基本的思路,包括:心理准备,理念准备,参照指标,调整期望,行为学习等。